2021年10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政府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构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
· 银保监会升级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办法
· 增添“四新”特色 聚力知识产权强国
· 北京将试水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制度
· 图片新闻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专家就最终战胜疫情建言
构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

( 2021-10-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核心阅读
  中国科技界将继续坚持科研和防控一线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构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继续分享科研成果和抗疫经验,为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创新智慧和力量。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对世界各国人民的安全带来威胁,也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新的挑战。
  9月24日至28日,以“智慧、健康、碳中和”为主题的2021中关村论坛在北京举行。作为三大主题之一,健康成为主论坛及多场平行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专家们从疫苗研制、药物研发等角度就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分享了真知灼见。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尚未得到全面控制,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科技部副部长张雨东强调,病毒无国界,危机面前,各国人民更加体会到命运休戚与共,需要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才能共渡难关。中国科技界将继续坚持科研和防控一线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积极构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以更加务实有效的举措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继续分享科研成果和抗疫经验,为最终战胜新冠肺炎疫情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创新智慧和力量。
24个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疫苗是控制传染病最有力的技术手段,是应对疫情常态化的最有效措施。截至目前,我国已有5类24个新冠病毒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有9个疫苗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4个疫苗已附条件上市。同时,我国向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出口援助超过5亿剂新冠病毒疫苗。
  无论是研发技术路线、疫苗品种数量、品种类型丰富程度,还是研发进度,中国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均处于全球第一方阵,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为中国和国际社会的防疫防控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指出,中国科学院将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作为抗疫科技攻关的重中之重,确定灭活疫苗、重组蛋白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和mRNA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同时并举路线,中科院研发的灭活疫苗已取得国家药监局的有条件上市许可。今年3月10日,中科院研发的重组蛋白疫苗在国内获批紧急使用,成为国内第四款进入临床的新冠病毒疫苗,也是第一个获批临床使用的新冠重组疫苗。
  张亚平透露,中国科学院已经部署下一代疫苗研发新技术,确立基础研究青年团队项目,着力研究长效免疫形成机制相关的科学问题,支撑冠状病毒长效疫苗研发的技术创新。
  张亚平表示,中国科学院期望与全球创新机构的科学家们携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共同在疫苗研发与重大疫情防治等领域开展有效合作与研究,努力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命健康科技难题。
德尔塔变异株造成突破感染
  虽然我国和欧美的疫苗已经被广泛接种并卓有成效,但是新的变异株层出不穷,降低了疫苗的成效,突破感染不断发生。如何以最小的代价和最有效的方法阻止病毒传播?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谢晓亮认为,目前德尔塔变异株在全球造成普遍突破感染。除空间隔离外,避免突破感染的有效措施是接种第三针加强针。
  在谢晓亮看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第三针的最佳接种时间,是在接种第二针之后的6个月,效力至少可维持9个月。
  谢晓亮解释说,第二针疫苗接种者血液的中和抗体滴度在几个月内明显减弱,但体内的免疫记忆仍未丢失。即便在灭活疫苗第二针接种12个月以后,接种加强第三针仍能在7天之内唤醒免疫记忆,有效抗御德尔塔变异株。
  谢晓亮透露,虽然变异株使很大一部分中和抗体完全失效,但他们已经研发出一个全谱的、可以抵抗所有现存主要变异株的单个(不是配对)抗体药物,能够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新变异株。
  这种抗体药物的成本低,可以广泛使用,并且这些抗体还可以作为预防药物,不会引起免疫反应,在一个月或者数月内在人体内降解,特别适合对疫苗不良反应或者不适用的人群,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夏宁邵同样认为,目前已经公布三期临床结果新冠病毒疫苗的有俄罗斯、中国、美国、英国、印度等国的12家公司,现有疫苗保护力不完全一样,但是对有症状特别是重症和死亡的保护效果比较好,对轻症或无症状感染的保护效果尚不理想,难以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病毒遗传漂变导致病毒抗原性的改变,个别变异株已出现对疫苗的逃逸特征,仍需研发更为强效广谱的疫苗。
智慧医疗破解医疗供需矛盾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卫生健康问题重要性更加凸显,如何解决有限医疗资源和无限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论坛的热点话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董家鸿教授坦言,目前中国医疗资源配制不均衡、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是,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慢病患者发病率增长,全国只有360万执业医生,医院和床位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尤其是基层医疗资源十分匮乏。
  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就要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性重塑我国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董家鸿认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关键,就是医疗卫生系统从过去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转变,重塑以全民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健康卫生医疗体系,成为深化医改最为迫切的任务。
  据董家鸿介绍,我国健康医疗体系的重塑重点布局在强基层和建高峰维度上。建高峰是针对重大疑难疾病和重大的健康问题进行研究,由国家医疗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牵头联合三级医院组成的专科医联体承担。强基层是由区域三级医院牵头整合城区和县域基层的医疗机构,形成区域性的健康医疗联合体,提供集预防、诊疗、康复、管理和高龄照护为一体,覆盖社区全人群的医联体。
  “不管是医联体还是健康医疗联合体,都需要通过智慧医疗进行系统化整合,提高效率,形成闭环式的多方协作共赢的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在董家鸿看来,智慧医疗是解决我国医疗供需矛盾,提高成本效益的必由之路。
  董家鸿解释说,要将现代的数字科技深度融合到健康医疗实践,通过全要素、全流程、全链条的系统优化实现覆盖全人群、全生涯、全维度的照护,最终为民众提供优质、高效、经济、可及的价值医疗。
  真正的智慧医疗是服务以人为本的医疗。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伊龙认为,智慧医疗除在医疗和服务以及科技创新方面,起到辅助扩展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更加人性化、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智慧医疗最初级的层级,是用数据的互联互通、AI等新技术,促进医疗便捷化。中层次的层级则是3D打印、数字手术等运用其中,而且在创新型医院及智慧医院建设中,融入临床科技创新,用智慧数字新的技术更好创造医疗环境的创新产品、药物研发等。
  王伊龙提醒,建设智慧医疗周边生态时,不能一味追求一些技术和产品,也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比如数据标准问题、智慧医院建设的伦理安全、数据安全、隐私及其边界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