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经纬
|
|
编者按 9月初,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作为“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后的首个开学季,“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如何,课后服务是否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认可,以及学校周边环境问题,学生课后上网问题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采访,从今天起在“法治经纬”版推出“开学季,关注学生权益保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的第一个学期。为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全国多地学校推广课后延时服务。其中,大部分地区推行的课后服务都是“5+2”模式 ● 随着课后服务的逐步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最终会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的课后服务,让家长真正感受到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效果 ● 学生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课后服务一定不能够仅仅依靠校内的资源来推进,应该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去年9月4日,《法治日报》记者为进行新学期秋季开学护学岗调查,曾来到天津市河东区第二中心小学门口采访。当天下午4点,校门口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巡警忙碌地指挥交通,但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举着各种牌子的托管班工作人员。 一年后,记者于今年9月8日再次来到第二中心小学门口,发现不仅放学时间推迟了,托管班牌子数量也大大减少。许多家长告诉记者,原先按照他们的下班时间,想要来接孩子根本不可能,送往托管班、补习班等实属无奈;现在孩子的接送问题不仅得到解决,还能在学校里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真是解决了家长的大问题。 家长烦恼的消除,得益于全国多地课后服务的推广。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的第一个学期。为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学校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如今开学已有两周,课后服务内容有哪些,推广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课后服务形式多样 推广之后反响热烈 9月1日,既是新学年开学第一天,也是天津市河西区开展课后服务的首日。在平山道小学,记者等来了参加完课后服务放学的学生们。五年级的杨同学向记者介绍,他们的课后服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后辅导时间,老师当堂批改作业并讲解疑难点;第二个阶段则是素质拓展课程,当天他们五、六年级的学生去学校多功能教室学习了健美操、摄影、音乐赏析等课程。 杨同学的家长说,孩子现在正是爱玩的年纪,以前放学早没人接,他自己回家就是看电视、玩游戏。有了课后服务后,孩子既有家长接送,又能在学校额外学些知识,确实帮我们省去了很多烦心事。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课后服务除了能有效衔接家长下班与学校放学时间,解决“三点半难题”外,更重要的是对素质教育的拓展。“以前可能一星期才有一两节音体美课程,现在可以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补上,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记者,在“双减”大背景下推出的课后服务,是希望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尽量留在学校,尽可能减少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时间。“家长、托管方和管理方都必须明确,家长是托管服务的间接对象,为家长解难不是最终目标;学生是托管服务的直接对象,学生的健全成长才是最终目标。” 课后服务,服务内容是什么?是像白天在校一样上课,还是只要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好?在刚得知学校要进行课后服务时,不仅家长和学生,就连学校老师也有类似的困惑。为此,多地教育部门针对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内容等制定了相关规范。 今年6月,天津市河西区入选教育部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9月9日,记者来到河西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小学教育科科长王君红向记者介绍,目前河西区的课后服务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学习辅导,让学生在校就能够完成作业,并由老师答疑解惑,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辅导;二是素质拓展,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开设戏剧小组、社团活动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三是针对一些参加较晚时间段的学生,安排观看电影、演出以及听专家讲座等集体性活动。 记者梳理各地课后服务规范发现,大部分地区推行的课后服务都是“5+2”模式,即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个小时,并弹性设置多个结束时间。课后服务对象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部分地区课后服务还面向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内容上,推行课后服务的地区和河西区类似。从总体来看,各地已根据教育部有关课后服务的规定,确立了贴合学生家长实际情况、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制度。 王君红说,为了开展好课后服务,不只是河西区,许多地区从上到下都在进行支援,当地政府、教育局等想方设法筹措各种资源,协会、社区等纷纷安排志愿者到学校协助工作,家长、老师等对课后服务也十分支持。 没有落实自愿原则 部分地区推行遇阻 据了解,虽然各地课后服务原则上是自愿参加,但据记者了解,一些学校在推行时却有点走样。 天津某小学郑老师告诉记者,今年秋季开学前,学校曾开过会,表示开学后的课后服务会有学生参与率要求,但到具体实施时却变了。“在告诉家长课后服务时,虽然没有明确劝家长别参加,但老师们会说课后服务时间较长,孩子年纪还小容易饿,在这坐两个小时实际上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这让一些内心不坚定或者对课后服务抱有极高期待的家长打了退堂鼓。我们班本来刚开始报名人数有20多人,挨个打完电话后只有几个学生家长报名,最后每个年级报名人数加起来也就只有一个班。” 而与郑老师所在学校同一城市不同区的一所小学,则是另一番景象。该校李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课后服务。对于不参加的学生,老师也会挨个打电话向家长询问原因,想方设法打消家长的顾虑。 究其原因,这些老师都有着自己的苦衷。 郑老师说,我们也想让学生都参加,但确实是老师较少,如果学生都参加管不过来,最重要的是课后服务质量没法得到保障。“课后服务内容中有许多音体美等素拓课程,但每个年级这样的老师也就一两名,参加人数多了老师肯定顾不过来,所以在前期只能保证真正有迫切需要的同学参加课后服务,今后应该会有所改变。” 李老师说,开展课后服务本来是一件好事,我们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可选择的内容也挺多,但因为上面有要求,才不得不想方设法让学生尽量都参加,我也感觉这样反倒让一件好事变了味儿。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和学生对于是否参加课后服务也心存疑惑。记者在北京、天津多所中小学门口看到,还是有学生一放学就去了学校附近的校外培训班。 北京市丰台区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参加了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四十的课后服务,后面四点四十到五点半的没参加,因为对后面的服务内容“不太放心”:“孩子告诉我,三点半到四点四十的主要内容是全校跑步20分钟,然后主课老师上课30分钟。我感觉第一阶段的内容已经有些‘鸡肋’,第二阶段更不用说,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回家,下楼和同龄人玩会儿或者去参加校外培训班。” 对于课后服务的性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程方平说,对于课后服务,应当将其看作学校教学的延续,在统一设计和安排下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比如三点半之前是正常教学,三点半之后是自由学习阶段。目前出台的课后服务政策自由度太大,很多家长实际上还是将学习成绩看得特别重要,一说自愿,口袋留得大,很多家长就会继续给学生报补习班。这给校外培训留下了死灰复燃的机会,不利于‘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 储朝晖认为,现阶段由于师资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就是让学生做作业,很难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可能就不希望太多学生参与。还有些是学校想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让学生强制参加课后服务。 储朝晖说:“对于课后服务,我认为不能把它当成学校课程教学要求,这是一个自愿的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对于存在强制行为的学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介入。‘双减’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要遵循相关的原则,不能急躁也不能过火,慢慢来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亟须盘活多方资源 切实提升服务质效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课后服务内容外,家长关心和议论最多的就是课后服务收费问题,而社会比较关注的还有参与社会服务教师的补助问题。随着课后服务的推广,这些问题也逐渐变得清晰。 比如海南三亚明确,原则上校内课后服务每天不超过2课时,每课时不超过每人5元,每天不超过每人10元,并按照每名学生每天平均2.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教职工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取得的劳务费,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范畴。教职工参与由学校举办的校内课后服务项目领取劳务费,按税前每课时75元的标准发放,每天不超过2课时。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课后服务结束后,一些学校门口时常会出现交通拥堵情况。在天津市和平区某路口附近有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由于没有专人疏导交通,课后服务结束后,40多分钟过去了,道路都没有通畅。 据了解,这是由于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分为多个节点,一些学校的护学岗可能只在一个时间点才有。记者在天津市河东区某中学门口发现,高三晚上八点半放学后,没有人维持交通秩序,那个时间段学校门前也异常拥堵。 有老师告诉记者,在课后服务推行之前,学校实施的是错峰放学,不同年级之间能够间隔20分钟左右,而现在统一实施课后服务,不同年级放学的间隔时间只有5到10分钟甚至更短,学生放学队伍根本错不开,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拥堵问题。 此外,天津某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他们也想推广课后服务,但是师资力量、场地、器械等都不足——这也是限制课后服务质效的普遍问题。 王君红说,为了打造优质课后服务,河西区尽力盘活多方资源。针对师资问题,探索建立“百人社区志愿者团队”“百人高校志愿者团队”和“百人家长志愿者团队”“三个一百”志愿服务团队,由政府出面和多个协会联系,让校外的体育、艺术、科技等专业人才到学校提供专业服务;针对场地、器材等问题,除了把学校自身的资源用足用充分外,还利用了学校周边现有资源,比如学校周边有大学的话,就会组织学生去大学操场、图书馆等地方活动,周边社区也会对学生开放。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和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均表示,随着课后服务的逐步推广,遇到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最终会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的课后服务,让家长真正感受到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效果。 储朝晖说,学生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课后服务不能够仅仅依靠校内的资源来推进。我们现有的学校教师编制是有限的,教师能够工作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士或者志愿者参与。另外,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的社会资源,也都是很好的课堂,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在后续的推进过程当中,应该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制图/李晓军
|
|
课后服务如何成为最优解
|
记者调查“双减”后各地推广课后服务情况
|
|
|
( 2021-09-14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经纬 |
|
编者按 9月初,全国各地中小学陆续开学,作为“双减”政策正式实施后的首个开学季,“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如何,课后服务是否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认可,以及学校周边环境问题,学生课后上网问题等,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深入一线进行调查采访,从今天起在“法治经纬”版推出“开学季,关注学生权益保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的第一个学期。为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全国多地学校推广课后延时服务。其中,大部分地区推行的课后服务都是“5+2”模式 ● 随着课后服务的逐步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最终会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的课后服务,让家长真正感受到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效果 ● 学生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课后服务一定不能够仅仅依靠校内的资源来推进,应该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 本报见习记者 张守坤 □ 本报记者 韩丹东
去年9月4日,《法治日报》记者为进行新学期秋季开学护学岗调查,曾来到天津市河东区第二中心小学门口采访。当天下午4点,校门口挤满了来接孩子的家长,巡警忙碌地指挥交通,但让记者印象最为深刻的要数举着各种牌子的托管班工作人员。 一年后,记者于今年9月8日再次来到第二中心小学门口,发现不仅放学时间推迟了,托管班牌子数量也大大减少。许多家长告诉记者,原先按照他们的下班时间,想要来接孩子根本不可能,送往托管班、补习班等实属无奈;现在孩子的接送问题不仅得到解决,还能在学校里学到更多有趣的知识,真是解决了家长的大问题。 家长烦恼的消除,得益于全国多地课后服务的推广。 今年秋季学期是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相关要求的第一个学期。为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学校提供课后延时服务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如今开学已有两周,课后服务内容有哪些,推广情况如何?近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课后服务形式多样 推广之后反响热烈 9月1日,既是新学年开学第一天,也是天津市河西区开展课后服务的首日。在平山道小学,记者等来了参加完课后服务放学的学生们。五年级的杨同学向记者介绍,他们的课后服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课后辅导时间,老师当堂批改作业并讲解疑难点;第二个阶段则是素质拓展课程,当天他们五、六年级的学生去学校多功能教室学习了健美操、摄影、音乐赏析等课程。 杨同学的家长说,孩子现在正是爱玩的年纪,以前放学早没人接,他自己回家就是看电视、玩游戏。有了课后服务后,孩子既有家长接送,又能在学校额外学些知识,确实帮我们省去了很多烦心事。 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课后服务除了能有效衔接家长下班与学校放学时间,解决“三点半难题”外,更重要的是对素质教育的拓展。“以前可能一星期才有一两节音体美课程,现在可以利用课后服务的时间补上,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告诉记者,在“双减”大背景下推出的课后服务,是希望能把学生的课后时间尽量留在学校,尽可能减少学生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时间。“家长、托管方和管理方都必须明确,家长是托管服务的间接对象,为家长解难不是最终目标;学生是托管服务的直接对象,学生的健全成长才是最终目标。” 课后服务,服务内容是什么?是像白天在校一样上课,还是只要让学生坐在教室里就好?在刚得知学校要进行课后服务时,不仅家长和学生,就连学校老师也有类似的困惑。为此,多地教育部门针对课后服务时间、课后服务内容等制定了相关规范。 今年6月,天津市河西区入选教育部首批23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典型案例单位。9月9日,记者来到河西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小学教育科科长王君红向记者介绍,目前河西区的课后服务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学习辅导,让学生在校就能够完成作业,并由老师答疑解惑,同时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层辅导;二是素质拓展,结合学生兴趣特长开设戏剧小组、社团活动等,让学生自主选择参加;三是针对一些参加较晚时间段的学生,安排观看电影、演出以及听专家讲座等集体性活动。 记者梳理各地课后服务规范发现,大部分地区推行的课后服务都是“5+2”模式,即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个小时,并弹性设置多个结束时间。课后服务对象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部分地区课后服务还面向高中生,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内容上,推行课后服务的地区和河西区类似。从总体来看,各地已根据教育部有关课后服务的规定,确立了贴合学生家长实际情况、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制度。 王君红说,为了开展好课后服务,不只是河西区,许多地区从上到下都在进行支援,当地政府、教育局等想方设法筹措各种资源,协会、社区等纷纷安排志愿者到学校协助工作,家长、老师等对课后服务也十分支持。 没有落实自愿原则 部分地区推行遇阻 据了解,虽然各地课后服务原则上是自愿参加,但据记者了解,一些学校在推行时却有点走样。 天津某小学郑老师告诉记者,今年秋季开学前,学校曾开过会,表示开学后的课后服务会有学生参与率要求,但到具体实施时却变了。“在告诉家长课后服务时,虽然没有明确劝家长别参加,但老师们会说课后服务时间较长,孩子年纪还小容易饿,在这坐两个小时实际上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这让一些内心不坚定或者对课后服务抱有极高期待的家长打了退堂鼓。我们班本来刚开始报名人数有20多人,挨个打完电话后只有几个学生家长报名,最后每个年级报名人数加起来也就只有一个班。” 而与郑老师所在学校同一城市不同区的一所小学,则是另一番景象。该校李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希望所有学生都能参加课后服务。对于不参加的学生,老师也会挨个打电话向家长询问原因,想方设法打消家长的顾虑。 究其原因,这些老师都有着自己的苦衷。 郑老师说,我们也想让学生都参加,但确实是老师较少,如果学生都参加管不过来,最重要的是课后服务质量没法得到保障。“课后服务内容中有许多音体美等素拓课程,但每个年级这样的老师也就一两名,参加人数多了老师肯定顾不过来,所以在前期只能保证真正有迫切需要的同学参加课后服务,今后应该会有所改变。” 李老师说,开展课后服务本来是一件好事,我们学校提供给学生的可选择的内容也挺多,但因为上面有要求,才不得不想方设法让学生尽量都参加,我也感觉这样反倒让一件好事变了味儿。 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一些家长和学生对于是否参加课后服务也心存疑惑。记者在北京、天津多所中小学门口看到,还是有学生一放学就去了学校附近的校外培训班。 北京市丰台区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孩子参加了下午三点半到四点四十的课后服务,后面四点四十到五点半的没参加,因为对后面的服务内容“不太放心”:“孩子告诉我,三点半到四点四十的主要内容是全校跑步20分钟,然后主课老师上课30分钟。我感觉第一阶段的内容已经有些‘鸡肋’,第二阶段更不用说,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回家,下楼和同龄人玩会儿或者去参加校外培训班。” 对于课后服务的性质,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也提出了不同看法。 程方平说,对于课后服务,应当将其看作学校教学的延续,在统一设计和安排下所有学生都要参加。“比如三点半之前是正常教学,三点半之后是自由学习阶段。目前出台的课后服务政策自由度太大,很多家长实际上还是将学习成绩看得特别重要,一说自愿,口袋留得大,很多家长就会继续给学生报补习班。这给校外培训留下了死灰复燃的机会,不利于‘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地。” 储朝晖认为,现阶段由于师资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一些学校的课后服务就是让学生做作业,很难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难以满足学生多样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有可能就不希望太多学生参与。还有些是学校想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因此让学生强制参加课后服务。 储朝晖说:“对于课后服务,我认为不能把它当成学校课程教学要求,这是一个自愿的活动,应该尊重学生的意愿。对于存在强制行为的学校,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介入。‘双减’是一件长期的事情,要遵循相关的原则,不能急躁也不能过火,慢慢来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亟须盘活多方资源 切实提升服务质效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除了课后服务内容外,家长关心和议论最多的就是课后服务收费问题,而社会比较关注的还有参与社会服务教师的补助问题。随着课后服务的推广,这些问题也逐渐变得清晰。 比如海南三亚明确,原则上校内课后服务每天不超过2课时,每课时不超过每人5元,每天不超过每人10元,并按照每名学生每天平均2.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教职工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取得的劳务费,不纳入学校绩效工资范畴。教职工参与由学校举办的校内课后服务项目领取劳务费,按税前每课时75元的标准发放,每天不超过2课时。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课后服务结束后,一些学校门口时常会出现交通拥堵情况。在天津市和平区某路口附近有一所中学和一所小学,由于没有专人疏导交通,课后服务结束后,40多分钟过去了,道路都没有通畅。 据了解,这是由于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分为多个节点,一些学校的护学岗可能只在一个时间点才有。记者在天津市河东区某中学门口发现,高三晚上八点半放学后,没有人维持交通秩序,那个时间段学校门前也异常拥堵。 有老师告诉记者,在课后服务推行之前,学校实施的是错峰放学,不同年级之间能够间隔20分钟左右,而现在统一实施课后服务,不同年级放学的间隔时间只有5到10分钟甚至更短,学生放学队伍根本错不开,这也在客观上导致了拥堵问题。 此外,天津某小学校长告诉记者,他们也想推广课后服务,但是师资力量、场地、器械等都不足——这也是限制课后服务质效的普遍问题。 王君红说,为了打造优质课后服务,河西区尽力盘活多方资源。针对师资问题,探索建立“百人社区志愿者团队”“百人高校志愿者团队”和“百人家长志愿者团队”“三个一百”志愿服务团队,由政府出面和多个协会联系,让校外的体育、艺术、科技等专业人才到学校提供专业服务;针对场地、器材等问题,除了把学校自身的资源用足用充分外,还利用了学校周边现有资源,比如学校周边有大学的话,就会组织学生去大学操场、图书馆等地方活动,周边社区也会对学生开放。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和教育部门工作人员均表示,随着课后服务的逐步推广,遇到的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最终会通过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的课后服务,让家长真正感受到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效果。 储朝晖说,学生的特点是多种多样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课后服务不能够仅仅依靠校内的资源来推进。我们现有的学校教师编制是有限的,教师能够工作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聘任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专业人士或者志愿者参与。另外,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可能为孩子提供活动的社会资源,也都是很好的课堂,应该充分利用起来。在后续的推进过程当中,应该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制图/李晓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