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学院
|
|
□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时维九月,居庸叠翠。军都山下又迎来了2136名年轻的新同学。看到青春洋溢、朝气蓬勃、阳光自信的你们,让我由衷地感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和欣喜。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教育是成人的事业,是改变个人气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所好大学可以没有华丽的高楼大厦,但一定要有自身独特的气质,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当中给人以理想塑造、精神洗礼、品格熏陶和实践历练。那么,新时代法大青年如何习得法大人的气质呢?作为一名在法大读书教学的老法大人,我想与大家分享四点认识。 第一,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法治天下的崇高理想。自古以来,我国读书人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始终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致力于中国法制史研究七十余载,他笃定,“正确地诠释历史,是每个读书人起码的道德良心,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他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基础,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是“诸法并存,民刑有分”的论断,打破了“有刑无民”的西方中心论,增强了我国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的底气和自信。他主编的500余万字的《中国法制通史》更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世纪之作”。 回顾近七十年的校史,法大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一代又一代法大人饱含着对法治理想的热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进步。现在的法大作为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引领中国法学教育、服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使命。法大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在追求法治理想的道路上奋进。自2017年以来,法大毕业生共有3031人入职全国党政司法机关、1396人扎根西部基层、423人考录基层选调生、66人应征参军入伍。我希望你们以这些有志气的法大人为榜样,励志勤学、成长成才,积极主动融入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之中。 第二,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崇德向善的精神追求。道德与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蕴含着社会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德与法的关系,是“法理课”的必考点,也是人生的常考点,希望大家都能打满分!“德法兼修”既体现出“崇德向善”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文以载道,学以成人。读书人要超越自我、不为名利,还要明大德、求大道,更要有为民情怀,这也正是司马光所说的“读书在得道利民”。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德教育不能仅仅是教知识,更要通过强化有美德的行为来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之所以将“厚德”置于首位,意在强调“百行以德为首”。因此,“德法兼修”首在明德。常怀感恩之心、谦卑之心、向善之心,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格。知识可能忘却,芳华可能消逝,唯有德行是读书人屹立于世的根基。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人,开始独立生活,希望你们在这个繁华喧嚣、充满诱惑的时代,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优秀的品格、练就良好的自制力,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厚德的人,并不断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保持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坚毅地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 第三,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勤学敬业的优良校风。学校端升楼内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刻着“课比天大”四个字,这是法大老师敬业奉献和法大同学刻苦勤学的真实写照,也是近七十年来法大精神的传承。“敬事而信”“敬业乐群”。在学校每年举办的“榜样法大”“感动法大人物”评选和“最受欢迎的十位老师”评选等诸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师生。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四年时光转瞬即逝,唯有以时不我待、惜时如金的心态读书治学,才能不负韶华。希望你们珍惜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热爱、专注与坚持中,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第四,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笃实做人的质朴情怀。文学家韩愈讲读书有“四患”:“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他强调读书人要学思践悟,终身为学、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前半句大家都很熟悉,是强调读书实践的积累;但后半句是关键,是讲心无旁骛地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引起内在的质变,才算是练成“真本领”。 跨进法大校门,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忘掉过去的成绩与荣耀,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重新出发,开启新征程。既要德法兼修涵养法大气质,又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既要在运动场上强健体魄、又要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四年之后,希望你们各个脱胎换骨、华丽蜕变,成为一名具有独特气质的法大人。 军都山下、府学路27号,将成为你们一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共同探寻法大之于我们的精神动力,为的是明天你们带着独特的法大气质走向远方。 (文章为作者在中国政法大学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
|
做有气质的法大人
|
|
|
|
( 2021-09-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学院 |
|
□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时维九月,居庸叠翠。军都山下又迎来了2136名年轻的新同学。看到青春洋溢、朝气蓬勃、阳光自信的你们,让我由衷地感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乐和欣喜。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教育是成人的事业,是改变个人气质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所好大学可以没有华丽的高楼大厦,但一定要有自身独特的气质,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当中给人以理想塑造、精神洗礼、品格熏陶和实践历练。那么,新时代法大青年如何习得法大人的气质呢?作为一名在法大读书教学的老法大人,我想与大家分享四点认识。 第一,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法治天下的崇高理想。自古以来,我国读书人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始终将个人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张晋藩先生致力于中国法制史研究七十余载,他笃定,“正确地诠释历史,是每个读书人起码的道德良心,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他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基础,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中国古代法律体系是“诸法并存,民刑有分”的论断,打破了“有刑无民”的西方中心论,增强了我国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的底气和自信。他主编的500余万字的《中国法制通史》更是国内外学者公认的“世纪之作”。 回顾近七十年的校史,法大始终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一代又一代法大人饱含着对法治理想的热忱,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进步。现在的法大作为中国法学教育最高学府,是国家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引领中国法学教育、服务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使命。法大人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在追求法治理想的道路上奋进。自2017年以来,法大毕业生共有3031人入职全国党政司法机关、1396人扎根西部基层、423人考录基层选调生、66人应征参军入伍。我希望你们以这些有志气的法大人为榜样,励志勤学、成长成才,积极主动融入社会进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时代潮流之中。 第二,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崇德向善的精神追求。道德与法律都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蕴含着社会向上向善的价值导向。德与法的关系,是“法理课”的必考点,也是人生的常考点,希望大家都能打满分!“德法兼修”既体现出“崇德向善”作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文以载道,学以成人。读书人要超越自我、不为名利,还要明大德、求大道,更要有为民情怀,这也正是司马光所说的“读书在得道利民”。 亚里士多德说过,美德教育不能仅仅是教知识,更要通过强化有美德的行为来形成良好的习惯。我们的校训是“厚德、明法、格物、致公”,之所以将“厚德”置于首位,意在强调“百行以德为首”。因此,“德法兼修”首在明德。常怀感恩之心、谦卑之心、向善之心,才能培养出高尚的人格。知识可能忘却,芳华可能消逝,唯有德行是读书人屹立于世的根基。我知道,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人,开始独立生活,希望你们在这个繁华喧嚣、充满诱惑的时代,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优秀的品格、练就良好的自制力,努力使自己成为高尚、厚德的人,并不断用真善美来雕琢自己,保持自信、自立、自强,勇敢坚毅地走好未来的人生道路。 第三,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勤学敬业的优良校风。学校端升楼内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刻着“课比天大”四个字,这是法大老师敬业奉献和法大同学刻苦勤学的真实写照,也是近七十年来法大精神的传承。“敬事而信”“敬业乐群”。在学校每年举办的“榜样法大”“感动法大人物”评选和“最受欢迎的十位老师”评选等诸多校园文化活动中,都会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师生。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四年时光转瞬即逝,唯有以时不我待、惜时如金的心态读书治学,才能不负韶华。希望你们珍惜这样的学习氛围和文化环境,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节奏,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热爱、专注与坚持中,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第四,法大人的气质,源自于笃实做人的质朴情怀。文学家韩愈讲读书有“四患”:“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他强调读书人要学思践悟,终身为学、学以致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前半句大家都很熟悉,是强调读书实践的积累;但后半句是关键,是讲心无旁骛地积累到一定程度,从而引起内在的质变,才算是练成“真本领”。 跨进法大校门,又是一个新的开始。希望你们从现在起,忘掉过去的成绩与荣耀,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重新出发,开启新征程。既要德法兼修涵养法大气质,又要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知识,既要在运动场上强健体魄、又要在社会实践中增长才干。四年之后,希望你们各个脱胎换骨、华丽蜕变,成为一名具有独特气质的法大人。 军都山下、府学路27号,将成为你们一生的精神家园。今天我们共同探寻法大之于我们的精神动力,为的是明天你们带着独特的法大气质走向远方。 (文章为作者在中国政法大学2021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节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