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箫剑 赵珊珊
“张汇!张汇!醒醒!你怎么了!快叫救护车!”8月8日21点4分,江苏省盐城市公安局疫情防控专班办公室门外传来阵阵急促喊声。当晚,该局民警、数据研判专家张汇,由于连续加班20天,过度劳累晕倒在疫情防控工作岗位上。 经及时送医救治,当天23点25分,张汇苏醒过来,而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请求归队。被上级领导拒绝后,他又通过手机向同事交代特殊防疫数据研判要点。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守初心担使命的重大考验。”7月20日以来,作为盐城市疫情防控专班数据研判工作的“领头羊”,张汇主要负责研判中高风险地区来盐人员线索数据,为全市疫情防控守好第一道“看不见的城门”。 连续20天,张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带领研判小组的战友们天天守在一线,日夜忙碌。饿了来一桶方便面,累了喝一罐功能饮料,困了行军床上眯一会儿……通宵达旦、分秒必争,他和同事们用一组组快速、高效、准确的疫情数据,编织起一张牢固的“空中防疫网”。 今年42岁的张汇,面容清癯、头发花白。2002年盐城工学院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公安队伍。2009年9月,市公安局情报中心组建,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张汇从交通执勤一线调到情报中心从事数据研判工作,成为一名让数据“说话”的幕后英雄。 在疫情防控的“幕后战场”,张汇和同事日夜奋战,为阻断疫情传播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人员从哪里来?经过哪里?现住在哪里?联系方式是否准确……张汇和他的数据研判小组必须从快、从准分析总结,为快核查、快隔离提供可靠依据,以免延误对涉疫重点人员的管控时机。 “每天涉疫数据基本都是几万、十几万条,我们要从民航、铁路、旅馆、网吧、网约车等海量数据中,研判、清理、去重、筛选、关联、比对,下发出有效、精准的涉疫人员数据。”盐城市疫情防控专班民警周晶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快一点,再快一点!每快一秒、就更多一分把握,这一秒的背后,是以张汇为代表的信息核查指挥员无数个日夜的自我磨炼。为了让“数据跑在病毒前面”,善于思考的张汇带领疫情专班,积极对接相关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于2020年3月搭建了境外疫情线索查询平台,并对平台多次升级,大大提升了数据梳理比对效率及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疫情防控整体工作效能。 7月20日以来,张汇和他的数据研判小组已经累计从300多万海量数据中,梳理下发32万组翔实数据,精准涵盖所有中高风险地区来盐人员,为基层落实核查管控措施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他闲不下来,这么多年,他是日常班、加班、值班‘三班倒’,一年可能有200多天在外出差,都习惯了。这20天,他都住在单位,只有身上臭了才回来冲个澡,然后又匆匆回单位。”妻子张艳眼里话里满是理解和心疼。 在大部分时间里,张汇就是面对电脑分析那些数量庞大又毫无规律可循的电子数据,从中寻找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数据研判和其他警种不一样,其他警种接触的更多是人,而我们接触更多的是计算机和网络上的数据。”张汇说,数据是枯燥的,但当从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逐渐刻画出犯罪分子的“模样”时,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 对数据研判充满热情,善于思考,做事认真,张汇从最初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数据专家。“他经常同时跟四五个专案组,精湛的专业技术为许多大要案侦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事王恒说。 2018年,他被抽调到“2·28”网络传销案件期间,细致挖掘涉案人员线索及脉络关系,发现主犯兰某民等人逃匿线索后主动请缨前往山西运城。5天5夜,他吃住在运城市公安局盐湖分局情报办公室,及时发现涉案人员使用车辆及藏匿地点,顺利抓住6名主犯,为案件侦破发挥关键作用。 “因犯罪嫌疑人已移居国外,查询不到具体信息,无法最终锁定抓捕对象。”一次,同事向他求助。虽然有名字,但重名率高,身份信息不确定。张汇通过追踪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并通过对时空信息的研判,最终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画像。“就是眼前这个人!”同事接收到图片,极为兴奋,立刻实施抓捕。 虽然没有战火和硝烟,只有一排电脑屏幕上的一层微光;没有枪炮的轰鸣,只有键盘和鼠标发出的嗒嗒声;一行行跳动的代码和数据,就是张汇战斗的战场。多年来,张汇辅助其他警种、部门破案120余起,支撑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700余人。
图① 张汇(左)与同事交流。 图② 张汇使用平台分析疫情防控人员信息。 图③ 张汇与同事一起分析数据。 盐城市公安局供图
|
|
让数据“说话”的幕后专家张汇
|
|
|
|
( 2021-08-2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 本报记者 罗莎莎 □ 本报通讯员 箫剑 赵珊珊
“张汇!张汇!醒醒!你怎么了!快叫救护车!”8月8日21点4分,江苏省盐城市公安局疫情防控专班办公室门外传来阵阵急促喊声。当晚,该局民警、数据研判专家张汇,由于连续加班20天,过度劳累晕倒在疫情防控工作岗位上。 经及时送医救治,当天23点25分,张汇苏醒过来,而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请求归队。被上级领导拒绝后,他又通过手机向同事交代特殊防疫数据研判要点。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更是一场守初心担使命的重大考验。”7月20日以来,作为盐城市疫情防控专班数据研判工作的“领头羊”,张汇主要负责研判中高风险地区来盐人员线索数据,为全市疫情防控守好第一道“看不见的城门”。 连续20天,张汇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带领研判小组的战友们天天守在一线,日夜忙碌。饿了来一桶方便面,累了喝一罐功能饮料,困了行军床上眯一会儿……通宵达旦、分秒必争,他和同事们用一组组快速、高效、准确的疫情数据,编织起一张牢固的“空中防疫网”。 今年42岁的张汇,面容清癯、头发花白。2002年盐城工学院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公安队伍。2009年9月,市公安局情报中心组建,毕业于计算机专业的张汇从交通执勤一线调到情报中心从事数据研判工作,成为一名让数据“说话”的幕后英雄。 在疫情防控的“幕后战场”,张汇和同事日夜奋战,为阻断疫情传播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人员从哪里来?经过哪里?现住在哪里?联系方式是否准确……张汇和他的数据研判小组必须从快、从准分析总结,为快核查、快隔离提供可靠依据,以免延误对涉疫重点人员的管控时机。 “每天涉疫数据基本都是几万、十几万条,我们要从民航、铁路、旅馆、网吧、网约车等海量数据中,研判、清理、去重、筛选、关联、比对,下发出有效、精准的涉疫人员数据。”盐城市疫情防控专班民警周晶告诉《法治日报》记者。 快一点,再快一点!每快一秒、就更多一分把握,这一秒的背后,是以张汇为代表的信息核查指挥员无数个日夜的自我磨炼。为了让“数据跑在病毒前面”,善于思考的张汇带领疫情专班,积极对接相关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于2020年3月搭建了境外疫情线索查询平台,并对平台多次升级,大大提升了数据梳理比对效率及准确性,极大地提高了疫情防控整体工作效能。 7月20日以来,张汇和他的数据研判小组已经累计从300多万海量数据中,梳理下发32万组翔实数据,精准涵盖所有中高风险地区来盐人员,为基层落实核查管控措施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他闲不下来,这么多年,他是日常班、加班、值班‘三班倒’,一年可能有200多天在外出差,都习惯了。这20天,他都住在单位,只有身上臭了才回来冲个澡,然后又匆匆回单位。”妻子张艳眼里话里满是理解和心疼。 在大部分时间里,张汇就是面对电脑分析那些数量庞大又毫无规律可循的电子数据,从中寻找犯罪分子的蛛丝马迹。“数据研判和其他警种不一样,其他警种接触的更多是人,而我们接触更多的是计算机和网络上的数据。”张汇说,数据是枯燥的,但当从这些杂乱无章的数据中逐渐刻画出犯罪分子的“模样”时,就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 对数据研判充满热情,善于思考,做事认真,张汇从最初的门外汉成长为一名数据专家。“他经常同时跟四五个专案组,精湛的专业技术为许多大要案侦破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同事王恒说。 2018年,他被抽调到“2·28”网络传销案件期间,细致挖掘涉案人员线索及脉络关系,发现主犯兰某民等人逃匿线索后主动请缨前往山西运城。5天5夜,他吃住在运城市公安局盐湖分局情报办公室,及时发现涉案人员使用车辆及藏匿地点,顺利抓住6名主犯,为案件侦破发挥关键作用。 “因犯罪嫌疑人已移居国外,查询不到具体信息,无法最终锁定抓捕对象。”一次,同事向他求助。虽然有名字,但重名率高,身份信息不确定。张汇通过追踪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并通过对时空信息的研判,最终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画像。“就是眼前这个人!”同事接收到图片,极为兴奋,立刻实施抓捕。 虽然没有战火和硝烟,只有一排电脑屏幕上的一层微光;没有枪炮的轰鸣,只有键盘和鼠标发出的嗒嗒声;一行行跳动的代码和数据,就是张汇战斗的战场。多年来,张汇辅助其他警种、部门破案120余起,支撑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700余人。
图① 张汇(左)与同事交流。 图② 张汇使用平台分析疫情防控人员信息。 图③ 张汇与同事一起分析数据。 盐城市公安局供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