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8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政府
9 7/9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公众对生态环境满意度高达89.5%
· 湖北印发法治督察工作实施办法
· 西藏开展法治政府建设实地督察
· 构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
· 北京启动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房屋建筑调查

“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发布
构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

( 2021-08-2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政府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8月12日晚上11点48分,随着14头大象由元江县进入墨江县,标志着云南北移象群处置工作顺利完成。
  云南北移象群高度受关注的背后,折射出了公众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期待。可喜的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发改委日前联合印发《“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推进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作出顶层设计。
  在推进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方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十四五”规划编制组组长陈嘉文透露,“十四五”期间,将实施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对大熊猫、亚洲象、海南长臂猿、东北虎、中华穿山甲等48种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继续实施抢救性保护,划定并严格保护重要栖息地,连通生态廊道,重要栖息地面积增长10%。开展大熊猫、普氏野马、麋鹿等野生动物野化放归,加强野外救护基地和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
  与此同时,加强野生动物资源管理。建立多部门信息交流与联合执法机制,加强互联网犯罪监管执法。依法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和非法交易,严厉打击非法交易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此外,构建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监测评估体系。陈嘉文表示,将开展物种专项调查,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特别是在鸟类迁徙路线要设立保护站点,开展鸟类环志和志愿者护飞行动。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防范和降低亚洲象、熊、野猪等野生动物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致害风险。
科学划定栖息地边界
  媒体报道称,实际上早在2020年3月,这群野象就已离开西双版纳勐养子保护区,到了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县区域活动,并在迁移过程中还产下了一头幼崽。
  最近,一些野生动物频繁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区域,出镜率很高,原因何在?就此,陈嘉文坦言,原因之一是我国保护野生动物的力度不断加大,野生动物野外种群的数量在不断增长。正常情况下,野生动物的家族或者种群都有依赖原有栖息地生存繁衍的习性,但是随着个体数量的增加,有的个体就需要寻找新的领地,有的家族需要更大范围的觅食,这样就会导致野生动物种群向外游荡和扩散。
  “目前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质量还有待提高。”陈嘉文说,目前的栖息地与完全自然演替形成的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相比,有很多是经过森林采伐、农业开垦或者人工造林的,不是纯天然的,就导致这种栖息地承载野生动物种群的数量不像纯天然的承载力高,栖息地的质量不高是导致野生动物扩散的一个原因。
  陈嘉文接着说,目前栖息地完整性也不够。由于工农业的开发建设,导致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被割裂,破碎化比较严重,很容易造成野生动物的扩散,它们正常扩散迁移时,由于栖息地的不连续,所以会出现在人类活动的区域。
  “十四五”期间,如何让人类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陈嘉文说,要科学划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边界。针对一些大型的、凶猛的野生动物,设置防护设施和缓冲带,防止野生动物种群侵入人类的集中居住和活动区域。
  同时,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境,提高栖息地对野生动物种群的承载力。根据主要保护对象的生物学特征,对野生动物的栖息地进行近自然的改造。比如清理栖息地内的非原生植物,完善野生动物的食物链结构,做好水源管理。
  “当然,还要发挥政策的多渠道保障作用。”陈嘉文表示,要发挥补偿、保险、救济的作用,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要依法建立野生动物致害补偿制度,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和方式,引进保险机制,把野生动物伤人的情况纳入保险范围。发挥民政救济的兜底保障作用,防止出现因为野生动物损害致贫返贫的现象。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纲要》提出,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90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将达到57%,湿地保护率达到55%,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比例将超过18%。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李春良介绍说,《纲要》对“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林草部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了阶段性安排。
  黄河、长江是国家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世界的生物宝库,在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林草资源是黄河、长江生态系统的绿色本底,也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内容,对于维系整个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针对黄河、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总体依然脆弱,存在着生态承载力低、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中下游湿地萎缩等问题,国家林草局总工程师闫振表示,林草系统将把生态保护放到压倒性位置。大力开展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封禁保护,严格落实天然林保护、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沙化土地封禁等各项保护制度,共抓大保护,筑牢发展的生态根基。创建一批国家公园,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同时,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推动实施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闫振介绍说,以自然恢复为主,促进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畅通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有机循环。在黄河流域聚焦黄河源、祁连山、秦岭、黄土高原、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关键区域,长江流域聚焦长江源、横断山区、赤水河、武陵山区、鄱阳湖、洞庭湖等重点生态区,优先启动实施一批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
  推进黄河、长江流域林草资源网格化管理,加大林草执法力度,守住黄河长江流域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强化林长制监督考核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先后出台全面推行林长制、科学绿化、草原保护修复、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一系列统领性、指令性文件。《纲要》也明确提出,要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抓手,推动林草工作高质量发展。
  当前,林长制改革推进情况如何?林长制改革如何与“十四五”林业草原规划相衔接?闫振告诉记者,全面推行林长制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大举措,是实现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截至8月中旬,全国已有24个省级单位出台了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文件,这24个省级单位全部由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林长,设立副总林长、副林长若干名,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划片分区负责。
  闫振坦言,各地也注意从源头和基层建设上加强林长制建设,通过整合基层林业工作站,组建生态护林员队伍,全面推动林业草原保护发展。
  闫振表示,推进林长制和“十四五”规划衔接,重点有三个方面:
  一是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建立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长效机制,为实施《纲要》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纲要》的主要指标也纳入了林长制考核体系。将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等目标指标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确保规划任务如期完成。
  三是发挥监督考核指挥棒作用。加大监督考核力度,履行责任制,防止形式主义。国家林草局将按照中央要求,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强化对省级总林长责任制落实的监督考核,地方各级林长的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责任落实不到位、履职尽责不到位的,将严肃追责问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