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聚焦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案多人少是人民法院普遍面临的难题,但《法治日报》记者走访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后发现,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院收案数依然多达4.5万余件,同比2016年增长44.7%,且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法官人均办案工作量位列海基层法院前列,俨然是“最忙”法院。 “司法体制改革后,基层法院依靠大幅增加法官员额来化解案多人少的难题已无可能,唯有从创新工作机制和优化审判模式入手,通过内部挖潜来为法官适当‘减负’。”宝山法院院长王国新说,“宝山法院的内部挖潜体现在庭审记录改革、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科技赋能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诉源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上,效果明显。” 科技赋能提质效 日前,民庭法官王力正在开庭审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与以往庭审不同的是,法庭上没有书记员的身影,而是采用最新庭审记录系统,用同步录音录像和音字转换技术代替人工笔录。 为扎实推进庭审记录改革,宝山法院制定出台了相关实施办法,对使用庭审记录改革的案件适用范围、庭审笔记制作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并积极推广“互联网庭审直播+庭审记录改革+线上庭审”的多合一庭审模式,将庭审记录改革纳入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建设中,力争形成庭审记录改革与其他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 全流程网上办案集成系统不仅让法官工作更轻松,同时也给书记员和法官助理提供了更多接触审判实务的机会。 “庭审记录改革把书记员和法官助理从记录岗位上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其他辅助性工作中去,如外出调查、庭前证据交换等,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其工作能力,也可以为法官分担一定的工作量。”王力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宝山法院及四个外驻法庭在内的所有法庭都已安装庭审记录改革后的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庭审记录改革”100%全覆盖。 此外,在宝山法院,网上立案、网上送达已成常态,在线调解、在线庭审、智慧执行也稳步推进,科技赋能司法审判为法官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也大大提升了法院司法服务的水平和质效。 好钢用在刀刃上 “来到民庭后,办案多了,空闲时间少了,肩上担子重了,但我感觉更加充实。”黄蔚原本是审监庭法官,在法院内设机构改革中,她因业务能力出色被调往民庭承担更多审判业务。 在宝山法院,像黄蔚这样的法官并不在少数,他们从二三线岗位被调往一线审判岗位,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员额制推行以来,法官队伍扩张节奏被放缓,面对不断攀升的办案压力,我们通过逆向思维,推进了内设机构改革,将院内有限的司法资源进行整合再分配,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岗位,进一步盘活人力资源。”宝山法院副院长徐子良说。 据了解,宝山法院创新动态统筹评估机制,科学测算各个岗位的工作量,对入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人数进行重新配比,减少一些工作量相对较少岗位的法官、法官助理人数,将其中能力较强的人员转移至一线岗位,推动人力资源向一线岗位倾斜。 此外,宝山法院还根据各合议庭的类型、受案规模大小,配置一定数量的专业审判团队。 “民庭目前有劳动争议、房产争议、民事侵权、婚姻家事这四个专业团队。”黄蔚介绍说,每个法庭的团队除了负责人外,法官与法官助理还会以一比一的比例互相结对,起到以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 同时,宝山法院强化院庭长办案制度,将其作为强化审判管理、提高司法能力的重要环节。 据统计,宝山法院当前有95%以上的法官身在一线审判部门,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司法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诉源治理显成效 “有矛盾去调解!”如今已成为宝山区月浦镇居民的普遍共识。 这不仅因为宝山法院月浦法庭法官和当地调解组织人员主动专业,还得益于宝山法院多年来致力于诉调对接,打造了健全高效的诉源治理新机制。 2020年7月,月浦法庭法官巡回工作室正式揭牌,宝山法院以此为试点探索创建上海市首个“枫桥式人民法庭”,积极探索诉源治理新模式,形成点、线、面立体化的工作体系。 成立巡回法庭工作室是宝山法院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目前,宝山法院通过派出法庭与街镇、村居的人民调解员建立了固定培训交流机制,引进律师担任调解员,合力化解纠纷,以调解普法,以调解宣传,形成了案件尽量在诉前调解的良好氛围。 “调解不仅有效减少诉讼案件的产生,还能随时随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是法院破解案多人少矛盾的重要渠道之一。”王国新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深度挖潜,进一步缓解案多人少压力,并着力形成工作经验和实践样本,为‘平安宝山’‘法治宝山’建设贡献力量,为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
四年收案增长近五成如何增效减负
|
上海宝山法院内部挖潜化解案多人少难题
|
|
|
|
( 2021-08-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聚焦 |
|
□ 本报记者 余东明 □ 《法制与新闻》记者 黄浩栋
案多人少是人民法院普遍面临的难题,但《法治日报》记者走访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后发现,尽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该院收案数依然多达4.5万余件,同比2016年增长44.7%,且连续5年呈上升趋势,法官人均办案工作量位列海基层法院前列,俨然是“最忙”法院。 “司法体制改革后,基层法院依靠大幅增加法官员额来化解案多人少的难题已无可能,唯有从创新工作机制和优化审判模式入手,通过内部挖潜来为法官适当‘减负’。”宝山法院院长王国新说,“宝山法院的内部挖潜体现在庭审记录改革、合理配置司法资源、科技赋能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诉源治理等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上,效果明显。” 科技赋能提质效 日前,民庭法官王力正在开庭审理一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与以往庭审不同的是,法庭上没有书记员的身影,而是采用最新庭审记录系统,用同步录音录像和音字转换技术代替人工笔录。 为扎实推进庭审记录改革,宝山法院制定出台了相关实施办法,对使用庭审记录改革的案件适用范围、庭审笔记制作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并积极推广“互联网庭审直播+庭审记录改革+线上庭审”的多合一庭审模式,将庭审记录改革纳入全流程网上办案系统建设中,力争形成庭审记录改革与其他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 全流程网上办案集成系统不仅让法官工作更轻松,同时也给书记员和法官助理提供了更多接触审判实务的机会。 “庭审记录改革把书记员和法官助理从记录岗位上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其他辅助性工作中去,如外出调查、庭前证据交换等,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其工作能力,也可以为法官分担一定的工作量。”王力说。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宝山法院及四个外驻法庭在内的所有法庭都已安装庭审记录改革后的智能化设备,实现了“庭审记录改革”100%全覆盖。 此外,在宝山法院,网上立案、网上送达已成常态,在线调解、在线庭审、智慧执行也稳步推进,科技赋能司法审判为法官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也大大提升了法院司法服务的水平和质效。 好钢用在刀刃上 “来到民庭后,办案多了,空闲时间少了,肩上担子重了,但我感觉更加充实。”黄蔚原本是审监庭法官,在法院内设机构改革中,她因业务能力出色被调往民庭承担更多审判业务。 在宝山法院,像黄蔚这样的法官并不在少数,他们从二三线岗位被调往一线审判岗位,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员额制推行以来,法官队伍扩张节奏被放缓,面对不断攀升的办案压力,我们通过逆向思维,推进了内设机构改革,将院内有限的司法资源进行整合再分配,让合适的人去合适的岗位,进一步盘活人力资源。”宝山法院副院长徐子良说。 据了解,宝山法院创新动态统筹评估机制,科学测算各个岗位的工作量,对入额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的人数进行重新配比,减少一些工作量相对较少岗位的法官、法官助理人数,将其中能力较强的人员转移至一线岗位,推动人力资源向一线岗位倾斜。 此外,宝山法院还根据各合议庭的类型、受案规模大小,配置一定数量的专业审判团队。 “民庭目前有劳动争议、房产争议、民事侵权、婚姻家事这四个专业团队。”黄蔚介绍说,每个法庭的团队除了负责人外,法官与法官助理还会以一比一的比例互相结对,起到以老带新“传帮带”的作用。 同时,宝山法院强化院庭长办案制度,将其作为强化审判管理、提高司法能力的重要环节。 据统计,宝山法院当前有95%以上的法官身在一线审判部门,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司法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 诉源治理显成效 “有矛盾去调解!”如今已成为宝山区月浦镇居民的普遍共识。 这不仅因为宝山法院月浦法庭法官和当地调解组织人员主动专业,还得益于宝山法院多年来致力于诉调对接,打造了健全高效的诉源治理新机制。 2020年7月,月浦法庭法官巡回工作室正式揭牌,宝山法院以此为试点探索创建上海市首个“枫桥式人民法庭”,积极探索诉源治理新模式,形成点、线、面立体化的工作体系。 成立巡回法庭工作室是宝山法院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 目前,宝山法院通过派出法庭与街镇、村居的人民调解员建立了固定培训交流机制,引进律师担任调解员,合力化解纠纷,以调解普法,以调解宣传,形成了案件尽量在诉前调解的良好氛围。 “调解不仅有效减少诉讼案件的产生,还能随时随地化解矛盾纠纷,实现案结事了,是法院破解案多人少矛盾的重要渠道之一。”王国新表示,“我们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深度挖潜,进一步缓解案多人少压力,并着力形成工作经验和实践样本,为‘平安宝山’‘法治宝山’建设贡献力量,为宝山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