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法治
13 2/13 1 2 3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 在世界屋脊架起更多“致富金桥”
· 高精尖技术分外亮眼 智能化创新引人驻足
· 再夺三金
· 2021政法智能化建设技术装备及成果展开展
· 激活治理创新一池春水

全国政协召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专题协商会委员建议
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

( 2021-07-2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7月26日,全国政协在京召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专题协商会。90多位全国和地方政协委员参会,40多位委员、专家和基层代表发言,100多位委员通过移动履职平台发表意见。委员们认为,我国人口发展面临老龄化与少子化叠加的双重压力,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持久的,必须及时应对、综合应对、科学应对。
  委员们建议,通过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加快“长护险”制度顶层设计、大力发展“互联网+”居家养老、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实施老有所为促进计划、构建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社区养老健康发展等方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加快“长护险”制度顶层设计
  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起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但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看来,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养老金占GDP比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第二、三支柱比重太少。
  对此,郑秉文指出,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要靠科学的制度设计和配套的财税政策两方面发力。
  从制度设计上讲,第二支柱要最大限度扩大参与率,引入“自动加入”机制,取消雇主缴费归属期,放开个人投资选择权,引入生命周期基金,扩大投资范围。此外,第三支柱试点已3年多,应尽快公布升级版的第三支柱设计,提高税优比例,简化个税抵扣手续,完善产品线,使之覆盖保险、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应打通第二、三支柱之间的通道,实现双赢。企业年金已经运行17年,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从财税配套改革上讲,首先应建立养老金友好型个税制度,坚持宽税基、简税制、低税率的原则。其次,2019年我国成功实现了分项所得税制向个人综合所得税制的转变,改革还应继续,最终应以家庭总收入为单位进行年终汇算清缴,这是带动家庭成员参与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黄鸣认为,“长护险”功能应定位为“长期照护”,淡化“医疗护理”。当下,应加快“长护险”制度顶层设计。
  黄鸣建议,要明确缴费性质,从医保基金中划拨的费用不再是医保基金,而是独立的“长护险”基金。同时,完善缴费机制,探索个人缴费,先期可从降低医疗保险金个人缴纳比例开始,将降低部分转为“长护险”个人缴费。此外,还要引入商业保险,针对保障内容、适用人群、保额、保障期限和保费等要素,开发政策性保险产品,以弥补当前“长护险”在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支付能力方面的不足。
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辽宁省政协副主席武献华认为,“互联网+”与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既能为老年人谋福利,还能促进居家养老产业的发展,“但还存在以政府为主、其他企业为辅的养老服务体系不完善,产业发展滞后,企业资金不足影响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供给单一性与养老实际需求多样性之间不平衡等难点和问题。”
  武献华建议,通过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推进全国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加强服务设施供给力度、完善监管保障机制,大力发展“互联网+”居家养老,应对人口老龄化。
  医养结合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健康养老的一项有力措施,也是可以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全国政协委员、中日友好医院原副院长姚树坤发现,目前,推进医养结合还存在医养结合标准化建设不足、社会资本投入医养结合机构的积极性较低、医院参与医养结合机构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姚树坤建议,进一步加强医养结合标准化建设。研究制定国家层面的医养结合标准体系并在实施中持续改进,完善医养结合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健全医养结合机构在建筑设计、活动场地、人员配备、护理操作、服务规程等方面的标准规范,确保相关企业与机构有章可循,规范运营。
  “在实践中,我们感到制约社区养老的一大瓶颈是,在老龄化程度比较深的老旧城区,很难找到符合要求的物业来改造成社区养老设施,很多失能、失智老人只能被送到远郊区去养老。”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寸草春晖养老机构董事长王小龙说。
  王小龙提出,为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业发展,建议各地尽快建立针对养老服务事业的联席办公制度,出台针对老旧物业改造的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政策,加大公建民营政策落地力度,解决老旧城区物业改造中原始手续缺失、消防设施配套不到位,从而阻碍申报审批的问题。特别是民政和消防部门应联合制定出台一些既保证安全,又能促进养老行业发展的政策,不搞一刀切。
应实施老有所为促进计划
  老有所为,作为积极老龄化的核心内容,对今天和未来的中国,日趋重要。
  “当前老年志愿者注册人数多,实际参与少;偶尔参与多,持续参与少。缺机会、缺认可、缺激励,使得老有所为尚处于自发状态。据此建议实施老有所为促进计划,让老年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使老年生活更有质量。”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说。
  袁雯建议,将“老有所为”纳入老龄事业规划,落实专项经费,制定专项计划。同时,促进老年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通过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资助方式,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聚焦后代照护、老年人互助、微环境维护、睦邻关系、社区事务等主题,设计活动和持续参与机制,拓宽老年人服务社区的参与渠道,传承关爱互助的精神。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王培安指出,当前,影响生育率的关键因素不是生育政策对生育子女数量的限制,而是“不愿生、不敢生、生不出、生不好”的问题。
  王培安建议,构建与国家人口战略相适应的生育保障体系,包括:将生育保险范围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的职工扩展到所有医保参保人群;加强生育津贴制度的前瞻性研究,减轻用人单位雇佣女性的成本,防止加剧就业的性别歧视;强化生育津贴平衡国家、企业、个人生育成本的功能,逐步做大做强生育保障制度;将3岁以下育儿费用纳入专项附加扣除范围,进一步提高个税起征点,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税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