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新冠病毒溯源一定是个科学问题,中国政府一贯支持科学地开展病毒溯源,但是我们反对将溯源工作政治化。”在国务院新闻办今天召开的新冠病毒溯源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第二阶段病毒溯源应该在第一阶段病毒溯源的基础上来延伸,应该以WHA73.1号决议作为指引,经过成员国充分讨论磋商后开展。对第一阶段病毒溯源时已经开展过的,尤其是已经有了明确结论的,不应该再重复开展。应该在成员国充分广泛磋商的基础上,推动在全球多国多地范围内开展早期病例搜索、分子流行病学、动物(中间)宿主等方面的溯源工作。 曾益新坦言,第一阶段的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合作的溯源研究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是由世卫组织和东道国就溯源研究充分协商一致后开展,这不仅体现了对主权国家的尊重,更有利于推动溯源工作有序、顺利、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应该总结吸纳第一阶段的成功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 曾益新强调,中国专家组在7月4日曾经向世卫组织提出了第二阶段溯源工作的中国建议,希望世卫组织认真地考虑中国专家提出的考量,真正地将新冠病毒溯源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摆脱政治干扰,积极稳妥推动在全球多国多地范围内持续开展溯源,加强各国溯源科研的合作交流,尽快找到最有可能的病毒源头,尽最大努力预防类似的疫情再次发生。 在科学轨道上开展溯源工作 今年3月30日,世卫组织正式发布世卫组织召集的新冠病毒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的联合研究报告。 据介绍,这次溯源研究报告是全球溯源研究的中国部分,专家组得出以下结论: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与新冠病毒关系最密切的冠状病毒,从序列来看,和新冠病毒同源性最高,但这些病毒仍然不足以证明是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动物和环境检测等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联合专家组最终确定了病毒出现途径的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是“可能到比较可能”,也就是从动物宿主直接溢出到人是“可能到比较可能”。第二种,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通俗讲就是病毒自然宿主是某种动物,动物通过中间宿主再过渡到人身上。第三种,通过冷链传入,在去年各地的一些散发疫情中陆续发现了冷链传播有可能引入病毒,所以认为是可能的。最后一种可能性,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 曾益新表示,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这份报告是一份很有价值、权威、经得起科学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报告。报告结论科学,产生的过程也始终坚持科学原则。 病毒溯源问题是个复杂的科学问题,牵扯到很多学科、很多不同领域专家,同时也是世界难题,像艾滋病、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禽流感,对这样一些疾病的溯源工作,后来证明都非常艰难,有一些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曾益新强调,下一阶段溯源工作应该坚持在世卫组织的统筹协调下开展,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多国的优秀专家们深入开展,要坚持科学家为主体,加强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在科学的轨道上开展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 武汉病毒所泄漏说法纯属谣言 “当我一开始看到世卫的第二阶段溯源计划的时候,十分吃惊。”曾益新坦言,因为这个计划将“中国违反实验室规程造成病毒泄漏”这个假设作为研究重点之一。从这一点上,能感觉到这个计划里面所透露出的对常识的不尊重和对科学的傲慢态度。 首先,关于武汉病毒所的一些谣言,比如说3个职工染病,比如说武汉病毒所开展新冠病毒的功能增益实验。曾益新说:“这些早就澄清过,纯属是谣言。” 其次,武汉病毒所采集的蝙蝠标本中的冠状病毒和新冠病毒序列最近的是RaTG-13,它只有96.2%的同源性。 曾益新说,武汉病毒所没有开展过冠状病毒增益功能研究,没有所谓的人造病毒。因此,违反实验室规程导致病毒泄漏的提法,既违反常识也违背科学规律,不能接受这样的溯源计划。 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武汉病毒所研究员袁志明认为,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特别要强调的是:一、2019年12月30日之前,武汉病毒研究所没有接触、保藏和研究过新冠病毒。二、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来没有设计、制造和泄漏新冠病毒。三、目前为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职工和研究生,保持新冠病毒的“零感染”。 袁志明指出,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病毒研究所利用长期以来积累的平台、技术和人才优势,迅速确定是新型冠状病毒,分离得到病毒毒株,测定全基因组序列,并于2020年1月12日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全基因组序列。这些重要的研究结果,为全球开展病原检测、抗病毒药物筛选和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全球抗击疫情赢得了时间。 袁志明说,面对目前仍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唯有全球合作,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够有效地遏制病毒的蔓延,才能让全球人民重新回到繁荣和谐的生活。 建议将冷链作为重点溯源线索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表示,随着多国科学家对新冠病毒溯源的持续研究,已经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地的出现时间要早于先前的已知时间。比如2019年11月,一位意大利女性的皮肤活检多处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原位杂交反应性;2019年11月27日,在巴西一个市采集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 今年2月,世卫新冠病毒溯源专家组表示,病毒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最有可能的传播途径。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说,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病里影响最大的一类,对于呼吸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冷链,这是值得充分重视的一个新现象。 这个现象概要起来说,第一点,从流行病学上发现了冷链和疾病流行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在发生感染的病例身上,流行病学溯源上能够找到他可能接触病毒的点是冷链物品表面。从北京新发地的疫情和青岛疫情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密切关联,也就是发病人接触过冷链,在冷链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可能的病毒来源。 第二点,在病毒核酸的检出上,冷链物品上核酸检测是阳性。特别是在青岛疫情中,在冷链物品表面不但检出了病毒核酸,而且分离和培养出了病毒,这证实了冷链物品表面是有活的病毒存在。 这两点结合起来,证据链逐渐完整。同时,在“冷”的情况下和相对干燥的环境下,病毒的存活时间、保持感染性的时间比较长。在冬天时,甚至可以有21天的存活期。因此,在某个地方如果有病毒,这个病毒沾染到冷链物品上,在低温环境下,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就可以造成跨地区的传播。 王辰强调,在进一步的病毒溯源过程中,建议应当将冷链作为一个重点的溯源线索,目前国际贸易背景下,全球各地人员和物品往来的情况下,冷链环境下人—物的传播,加大了病原传播的复杂性,值得进行调查和研究。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
|
国新办举行新冠病毒溯源情况新闻发布会
|
在科学轨道上开展新冠病毒溯源反对将其政治化
|
|
|
|
( 2021-07-2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侯建斌
“新冠病毒溯源一定是个科学问题,中国政府一贯支持科学地开展病毒溯源,但是我们反对将溯源工作政治化。”在国务院新闻办今天召开的新冠病毒溯源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曾益新指出,第二阶段病毒溯源应该在第一阶段病毒溯源的基础上来延伸,应该以WHA73.1号决议作为指引,经过成员国充分讨论磋商后开展。对第一阶段病毒溯源时已经开展过的,尤其是已经有了明确结论的,不应该再重复开展。应该在成员国充分广泛磋商的基础上,推动在全球多国多地范围内开展早期病例搜索、分子流行病学、动物(中间)宿主等方面的溯源工作。 曾益新坦言,第一阶段的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合作的溯源研究实践,充分证明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是由世卫组织和东道国就溯源研究充分协商一致后开展,这不仅体现了对主权国家的尊重,更有利于推动溯源工作有序、顺利、高质量、高效率开展。应该总结吸纳第一阶段的成功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开展工作。 曾益新强调,中国专家组在7月4日曾经向世卫组织提出了第二阶段溯源工作的中国建议,希望世卫组织认真地考虑中国专家提出的考量,真正地将新冠病毒溯源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摆脱政治干扰,积极稳妥推动在全球多国多地范围内持续开展溯源,加强各国溯源科研的合作交流,尽快找到最有可能的病毒源头,尽最大努力预防类似的疫情再次发生。 在科学轨道上开展溯源工作 今年3月30日,世卫组织正式发布世卫组织召集的新冠病毒全球溯源研究——中国部分的联合研究报告。 据介绍,这次溯源研究报告是全球溯源研究的中国部分,专家组得出以下结论:蝙蝠和穿山甲中发现的与新冠病毒关系最密切的冠状病毒,从序列来看,和新冠病毒同源性最高,但这些病毒仍然不足以证明是新冠病毒的直接祖先。结合临床流行病学、动物和环境检测等各个方面的研究结果,联合专家组最终确定了病毒出现途径的几种可能性: 第一种,人畜共患病直接溢出是“可能到比较可能”,也就是从动物宿主直接溢出到人是“可能到比较可能”。第二种,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比较可能到非常可能”,通俗讲就是病毒自然宿主是某种动物,动物通过中间宿主再过渡到人身上。第三种,通过冷链传入,在去年各地的一些散发疫情中陆续发现了冷链传播有可能引入病毒,所以认为是可能的。最后一种可能性,实验室引入是“极不可能”。 曾益新表示,越来越多科学证据表明,这份报告是一份很有价值、权威、经得起科学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报告。报告结论科学,产生的过程也始终坚持科学原则。 病毒溯源问题是个复杂的科学问题,牵扯到很多学科、很多不同领域专家,同时也是世界难题,像艾滋病、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2003年的SARS、2009年的禽流感,对这样一些疾病的溯源工作,后来证明都非常艰难,有一些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 曾益新强调,下一阶段溯源工作应该坚持在世卫组织的统筹协调下开展,在第一阶段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多国的优秀专家们深入开展,要坚持科学家为主体,加强交流合作和信息共享,在科学的轨道上开展新冠病毒的溯源工作。 武汉病毒所泄漏说法纯属谣言 “当我一开始看到世卫的第二阶段溯源计划的时候,十分吃惊。”曾益新坦言,因为这个计划将“中国违反实验室规程造成病毒泄漏”这个假设作为研究重点之一。从这一点上,能感觉到这个计划里面所透露出的对常识的不尊重和对科学的傲慢态度。 首先,关于武汉病毒所的一些谣言,比如说3个职工染病,比如说武汉病毒所开展新冠病毒的功能增益实验。曾益新说:“这些早就澄清过,纯属是谣言。” 其次,武汉病毒所采集的蝙蝠标本中的冠状病毒和新冠病毒序列最近的是RaTG-13,它只有96.2%的同源性。 曾益新说,武汉病毒所没有开展过冠状病毒增益功能研究,没有所谓的人造病毒。因此,违反实验室规程导致病毒泄漏的提法,既违反常识也违背科学规律,不能接受这样的溯源计划。 中科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主任、武汉病毒所研究员袁志明认为,新冠病毒是自然起源,这已经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特别要强调的是:一、2019年12月30日之前,武汉病毒研究所没有接触、保藏和研究过新冠病毒。二、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来没有设计、制造和泄漏新冠病毒。三、目前为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职工和研究生,保持新冠病毒的“零感染”。 袁志明指出,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武汉病毒研究所利用长期以来积累的平台、技术和人才优势,迅速确定是新型冠状病毒,分离得到病毒毒株,测定全基因组序列,并于2020年1月12日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交了全基因组序列。这些重要的研究结果,为全球开展病原检测、抗病毒药物筛选和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全球抗击疫情赢得了时间。 袁志明说,面对目前仍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唯有全球合作,采取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够有效地遏制病毒的蔓延,才能让全球人民重新回到繁荣和谐的生活。 建议将冷链作为重点溯源线索 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冠病毒溯源联合研究专家组中方组长梁万年表示,随着多国科学家对新冠病毒溯源的持续研究,已经有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新冠病毒在全球多地的出现时间要早于先前的已知时间。比如2019年11月,一位意大利女性的皮肤活检多处发现新型冠状病毒原位杂交反应性;2019年11月27日,在巴西一个市采集的废水样本中检测到新冠病毒的遗传物质。 今年2月,世卫新冠病毒溯源专家组表示,病毒通过中间宿主引入是最有可能的传播途径。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任王辰说,呼吸道传染病是传染病里影响最大的一类,对于呼吸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冷链,这是值得充分重视的一个新现象。 这个现象概要起来说,第一点,从流行病学上发现了冷链和疾病流行的对应关系,也就是在发生感染的病例身上,流行病学溯源上能够找到他可能接触病毒的点是冷链物品表面。从北京新发地的疫情和青岛疫情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密切关联,也就是发病人接触过冷链,在冷链之外没有发现其他可能的病毒来源。 第二点,在病毒核酸的检出上,冷链物品上核酸检测是阳性。特别是在青岛疫情中,在冷链物品表面不但检出了病毒核酸,而且分离和培养出了病毒,这证实了冷链物品表面是有活的病毒存在。 这两点结合起来,证据链逐渐完整。同时,在“冷”的情况下和相对干燥的环境下,病毒的存活时间、保持感染性的时间比较长。在冬天时,甚至可以有21天的存活期。因此,在某个地方如果有病毒,这个病毒沾染到冷链物品上,在低温环境下,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就可以造成跨地区的传播。 王辰强调,在进一步的病毒溯源过程中,建议应当将冷链作为一个重点的溯源线索,目前国际贸易背景下,全球各地人员和物品往来的情况下,冷链环境下人—物的传播,加大了病原传播的复杂性,值得进行调查和研究。 本报北京7月22日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