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13 1/13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把科学思想转化为保障“中国之治”新效能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
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
· 以更优检察履职守好人民的“心”
· 崇德守法才能“星光”灿烂
· 图片新闻
·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系列专题宣讲报告会在京举行
· 解决揪心事多做舒心事
· “雪山油龙”在高原上安全舞动
· 图片

“雪山油龙”在高原上安全舞动

( 2021-07-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开栏语
  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70年来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为全面展现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来西藏各项事业取得的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让全世界更加了解今日的社会主义新西藏,7月中旬起,中央媒体采访团沿着川藏、滇藏、青藏、新藏4条线路深入西藏开展行进式采访,本报记者沿着青藏线入藏,并将陆续发回相关报道。
  即日起,本报开设“重走天路看变迁”专栏,持续报道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在经济、文化、环保、民生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 本报记者     杨新顺
□ 本报见习记者 刘  欣

  抬头是蓝天白云,对面是皑皑雪山,院内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几名年轻的战士在阳光下慢跑,一片岁月静好的景象。
  7月17日,《法治日报》记者乘车来到青藏兵站部某输油管线大队(以下简称大队)三中队进行采访。如果不是下车时头重脚轻,踩在棉花上的感觉袭来,很容易让人忘记这是在海拔4000米左右缺氧的高原,然而却有一群人始终坚守在这里甚至海拔更高的地方,守护着格尔木至拉萨的管道运油线(以下简称格拉管线)。
  据悉,格拉管线于1972年5月由青藏兵站部开工兴建,至1977年10月竣工。该管线沿青藏公路铺设,全长1080公里,其中900多公里管线处在海拔4000米以上严寒地区,560多公里线路铺设在常年冻土地带,翻越10余座大山,穿过108条河流,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送成品油固定管线。
  大队长李明涛告诉记者,格拉管线是为支援西藏建设的,管线建成前几乎没有油往拉萨运输,相关产业发展滞后,格拉管线建成后,运送成品油的同时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格拉管线的建成结束了西藏长期以来“靠牛粪取暖,靠酥油点灯”的历史,有力推动了西藏经济发展,因此格拉管线也被西藏人民称为“生命线”“血液线”“幸福线”。
  管线建成不易,管理起来也不易。李明涛说:“大队所处平均海拔4000多米,最高点位海拔将近50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内陆一半,年均气温零下6摄氏度,8级以上大风达120多天,自然环境很差,像今天这种好天气并不多。”
  难以想象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在普通人走一会儿就要大喘气的地方,坚持体能锻炼会是什么感觉。三中队炊事班班长赵炜强说:“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这些基本训练科目在高原上也会保持,只不过要求会相应降低一点,但我们都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挑战极限,不断提高抗缺氧能力。”
  炊事班的人也要训练?“当然要,每名战士都要训练,我可以完成2分钟55个以上的俯卧撑,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做完后会有点不舒服,但习惯就好了。我们都在向崔新泽学习!”赵炜强笑着说。
  “其实精神上的孤独感,比身体上的痛苦更难克服,尤其对新兵来说。”赵炜强告诉记者,“军营里的生活多少有些枯燥,我刚来部队时,天好的时候跟着巡线,天气恶劣的时候就在屋内集体学习理论知识,虽然这几年配备了娱乐设施,可以按规定在屋内上网、唱歌等,但生活肯定比不上同龄人多彩。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新兵都很服从管理,慢慢了解大队的光荣历史和传统、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后,自然而然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竭尽全力完成每个任务。”
  管线管理中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李明涛告诉记者,由于管线距离长,基层单位点多线长、高度分散,日常安全管理压力很大。管道自然老化腐蚀、地震、施工、不法分子打孔盗油等都可能破坏管线。
  在安全管理机制方面,青藏兵站部和青藏两省区政法、公安、武警等部门构建起了维护格拉输油管线安全机制,在需要联合巡线时,当地公安机关等会出动一定警力配合大队。同时,大队也会做一部分宣传海报,对沿线加油站、零散油点等开展宣传,对其油料来源进行检查和督促。若发现相关人员涉嫌违法,及时转交公安机关。
  采访中,记者看到一名战士头部有明显伤疤,询问时他淡淡地说:“抢修时烧伤的,没什么。”在旁边战士介绍下,记者才得知,他就是赵炜强口中提到的崔新泽,被战友们誉为格拉管线的“守护神”。因工作突出,他先后荣获众多奖项,2019年被陆军表彰为优秀士官标兵,并被授予青海省五四青年奖章。而他的身上,其实还有很多伤疤,不知道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令人肃然起敬。
  关于自己的经历,崔新泽并未主动提起。当记者问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什么,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印象深刻的就是2009年得高原肺水肿,当时都下病危通知书了……”
  2009年冬季,五道梁地区管线焊缝断裂,现场作业条件异常危险,周围地面满是汽油,附近就是变电站,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失火爆炸。为了战友们的安全,崔新泽主动请缨,跳进了1米多深的油坑,独自一人开始打卡堵漏,一补就是3个多小时。任务完成后,他因为高寒缺氧、长期吸入油气导致急性肺水肿,晕倒在油坑里,后来在医院住了近两个月才完全康复。
  这个大队里,有太多的“崔新泽”,他们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守岗位,默默无闻作贡献,彰显军人本色。大队自1974年5月组建以来,战风沙、斗严寒、抗缺氧,出色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为青藏两省区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西南边防巩固作出了突出贡献。
  高原上缺氧,但是不缺精神。大队因管线而生,因管线而立,更因管线而兴。全力守护好格拉管线这条“雪山油龙”,是管线大队每个人的决心和信心。
本报那曲(西藏)7月20日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