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
□ 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
“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我国科技创新的这一重大成果,令全国人民倍感自豪。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全面小康靠什么?必须靠创新。 “如果走粗放经营的老路,能源资源无法支撑。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说。 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 中国免疫“长城”正在加快形成! 20余个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国新冠疫苗研发速度和数量始终处于世界第一方阵;疫苗产能加速释放,日接种量可达2000万剂次以上……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为14亿多人民生命健康织起更严密的“安全网”,也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 历史的时针回到一年多前。2020年3月2日,北京。 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展板和实物,了解疫苗和抗体研制等进展情况。他指出,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提速,再提速!汇集了全国多个领域、多个学科优势力量的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团队一刻不停歇。 2020年的除夕刚过,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就出发了,首支疫苗研发团队进驻浙江省疾控中心P3实验室。 对于这项重大而紧迫任务,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给予巨大支持。第一笔科研项目资金到位了,一座5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迅速获批。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争分夺秒…… 如今,我国正在推进最大规模的新冠疫苗接种。中国的新冠疫苗已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宣示。 将手臂置于仪器下方,能清晰照出血管——一台被誉为“扎针神器”的医疗设备,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他饶有兴致地把手伸到仪器底下体验了一番。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仔细了解产业化的成果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自2013年创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平台——中科创星以来,西安光机所通过“拆除围墙、开放办所、专业孵化、创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让一批拥有高精尖原创技术的科研人员走上成果转化之路。 截至目前,这里先后孵化近400家硬科技公司,培育了一批“独角兽”企业,为区域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活水。6年前摆放在展厅里的“扎针神器”,今天已经远销至海外十多个国家。 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4%;科技进步贡献率估计超过60%。 随处可见的“扫一扫”、层出不穷的“无人”新业态、科创板启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正深度浸入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 当年,周围的老百姓说起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在“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的基础上,还有什么更高的境界?他们的回答是——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对农民扶一把,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现代高效农业是致富的好路子。 浙江淳安,下姜村。群山环抱,人均不足一亩耕地。 缺资金、缺人才,村民们对种地务农没啥信心:“这样的地里能长出‘金疙瘩’?”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村里,详细询问情况,一起商量对策:“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俞旭平来了,在村里驻了一个月,转遍沟沟坎坎,用手一指:中药材黄栀子,适合本地土壤。 长杂草、灌木的低坑坞,种上了500亩黄栀子。两年后,下姜村每户农民通过药材种植能收入4000多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从福建南平的“星星之火”,到全国推广的“创新之花”。党的十八大以来,约29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 稻浪滚滚,满眼金黄。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10多台大型收割机一字排开。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情况。 科技创新“解锁”黑土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密码。在太空,高分一号卫星定期“光顾”农场,将采集的数据下传给信息中心。在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和提取各类环境要素信息,对万亩田畴实现精准管理。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70%,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到382公斤/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倍多。 今天,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正在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孙家栋、王希季等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写道。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亲切地提起这些名字。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 中国科技大学的“80后”教授陆朝阳,始终心怀一个信念:让中国人站上量子科学之巅。28岁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陆朝阳立刻回国,投身量子领域前沿研究。 “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让陆朝阳对深入科研“无人区”有了更大信心。 2020年12月4日,他担当主力的团队成功研发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居于全球领先位置。 陆朝阳的手机里一直存着老师潘建伟的一条短信:“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早日归来,为中华民族复兴做贡献。” 从“墨子号”卫星,到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再到量子计算实现“量子优越性”,英国《自然》杂志评价,中国在量子领域“从10年前不起眼的国家发展为现在的世界劲旅”。 “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 得益于人才队伍的不断成长壮大,这一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从嫦娥五号“上九天”,到“奋斗者”号“下五洋”,从高铁、5G培育新增长极,到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从量子、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到“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核电”不断走出去……无论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还是成果转化、工程应用,重大创新竞相涌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历史的时针指向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让身在陕北梁家河的青年习近平十分激动。 多年以后回顾起这个情景,习近平总书记仍然感慨: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寄语。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
|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
习近平推动科技创新的故事
|
|
|
( 2021-07-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
“为探索宇宙奥秘、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电。我国科技创新的这一重大成果,令全国人民倍感自豪。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 全面小康靠什么?必须靠创新。 “如果走粗放经营的老路,能源资源无法支撑。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习近平总书记说。 科技创新要服务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 中国免疫“长城”正在加快形成! 20余个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我国新冠疫苗研发速度和数量始终处于世界第一方阵;疫苗产能加速释放,日接种量可达2000万剂次以上……让世界瞩目的中国速度,为14亿多人民生命健康织起更严密的“安全网”,也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 历史的时针回到一年多前。2020年3月2日,北京。 前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展板和实物,了解疫苗和抗体研制等进展情况。他指出,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疫情发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要求。 提速,再提速!汇集了全国多个领域、多个学科优势力量的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团队一刻不停歇。 2020年的除夕刚过,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就出发了,首支疫苗研发团队进驻浙江省疾控中心P3实验室。 对于这项重大而紧迫任务,政府部门迅速行动,给予巨大支持。第一笔科研项目资金到位了,一座5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迅速获批。科研人员心无旁骛,争分夺秒…… 如今,我国正在推进最大规模的新冠疫苗接种。中国的新冠疫苗已在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使用。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2018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宣示。 将手臂置于仪器下方,能清晰照出血管——一台被誉为“扎针神器”的医疗设备,吸引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目光,他饶有兴致地把手伸到仪器底下体验了一番。 2015年2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调研。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仔细了解产业化的成果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大家,“科技人员要树立强烈的创新责任和创新自信”。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自2013年创建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平台——中科创星以来,西安光机所通过“拆除围墙、开放办所、专业孵化、创业生态”的创新发展模式,让一批拥有高精尖原创技术的科研人员走上成果转化之路。 截至目前,这里先后孵化近400家硬科技公司,培育了一批“独角兽”企业,为区域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活水。6年前摆放在展厅里的“扎针神器”,今天已经远销至海外十多个国家。 从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到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整体创新能力大幅提升。2020年全社会研发支出达2.4万亿元,占GDP比重为2.4%;科技进步贡献率估计超过60%。 随处可见的“扫一扫”、层出不穷的“无人”新业态、科创板启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十三五”时期,我国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科技创新正深度浸入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 2020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讲了一个“金扁担”的故事。 当年,周围的老百姓说起过什么样的日子最好。在“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的基础上,还有什么更高的境界?他们的回答是——将来上山干活就挑着金扁担呐! “这个‘金扁担’,我就理解为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 对农民扶一把,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现代高效农业是致富的好路子。 浙江淳安,下姜村。群山环抱,人均不足一亩耕地。 缺资金、缺人才,村民们对种地务农没啥信心:“这样的地里能长出‘金疙瘩’?”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村里,详细询问情况,一起商量对策:“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 浙江省中药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俞旭平来了,在村里驻了一个月,转遍沟沟坎坎,用手一指:中药材黄栀子,适合本地土壤。 长杂草、灌木的低坑坞,种上了500亩黄栀子。两年后,下姜村每户农民通过药材种植能收入4000多元。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从福建南平的“星星之火”,到全国推广的“创新之花”。党的十八大以来,约29万名科技特派员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实现了对全国近10万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全覆盖。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 稻浪滚滚,满眼金黄。位于黑龙江省东部的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10多台大型收割机一字排开。 昔日北大荒,今日北大仓。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考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情况。 科技创新“解锁”黑土地现代农业发展的密码。在太空,高分一号卫星定期“光顾”农场,将采集的数据下传给信息中心。在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和提取各类环境要素信息,对万亩田畴实现精准管理。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过70%,全国粮食作物平均单产达到382公斤/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倍多。 今天,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正在插上科技的翅膀。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 “你们青春年华投身祖国航天事业,耄耋之年仍心系祖国航天未来,让我深受感动。”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孙家栋、王希季等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时写道。 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亲切地提起这些名字。 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 中国科技大学的“80后”教授陆朝阳,始终心怀一个信念:让中国人站上量子科学之巅。28岁从剑桥大学博士毕业后,陆朝阳立刻回国,投身量子领域前沿研究。 “要充分认识推动量子科技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握大趋势,下好先手棋。”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让陆朝阳对深入科研“无人区”有了更大信心。 2020年12月4日,他担当主力的团队成功研发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居于全球领先位置。 陆朝阳的手机里一直存着老师潘建伟的一条短信:“希望你们努力学习,早日归来,为中华民族复兴做贡献。” 从“墨子号”卫星,到千公里级量子保密通信干线,再到量子计算实现“量子优越性”,英国《自然》杂志评价,中国在量子领域“从10年前不起眼的国家发展为现在的世界劲旅”。 “十三五”时期,我国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从2015年的376万人年增长到2019年的480万人年,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脱颖而出,青年科技人才逐步成为科研主力军。 得益于人才队伍的不断成长壮大,这一期间,我国科技创新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 从嫦娥五号“上九天”,到“奋斗者”号“下五洋”,从高铁、5G培育新增长极,到大数据、人工智能赋能高质量发展,从量子、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到“中国路”“中国桥”“中国核电”不断走出去……无论是基础研究、高新技术,还是成果转化、工程应用,重大创新竞相涌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历史的时针指向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让身在陕北梁家河的青年习近平十分激动。 多年以后回顾起这个情景,习近平总书记仍然感慨: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寄语。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