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7月08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声音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用保险助力构建生态友好型社会
· 别让“降温神器”成为安全隐患
· 繁荣文化产业离不开著作权制度护航
· 出租车“不得随意变更路线”确有必要
· 治理疲劳驾驶应常态化“司企共罚”
· 图说世象
· 以强有力监管引导数据向善

别让“降温神器”成为安全隐患

( 2021-07-08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 王 琦

  时值酷暑,不少驾驶员都避免不了这样的烦恼:在炎热的室外,仅仅将爱车在路边停了一会儿,只是买个东西、吃顿饭的工夫,车里已经可以“蒸桑拿”了,坐垫、靠背、方向盘都会发烫。有商家从中看到了商机,纷纷推出降温喷雾,只需轻轻一喷,即可“一秒降温”,这让降温喷雾作为“降温神器”迅速风靡网络。
  在炎热的暑期,如果真能一秒降温,的确会提升人们幸福感。那么市面上销售颇为火爆的“降温神器”是如何实现这种效果的?有媒体记者曾向商家询问降温喷雾的成分,商家多称产品富含“降温因子”“清凉因子”等,但对什么是“降温因子”却顾左右而言他或拒绝回答。而且,这些商家多号称“降温神器”能够“急速降温且零危害”。但据消防人员介绍,这些降温喷雾的主要成分为LPG(液化石油气)和乙醇(酒精)。“神器”之所以神奇,只是利用了这两种成分挥发吸热的基本物理特性。
  值得注意的是,液化石油气和酒精都属于易燃易爆品,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发生危险事件。也就是说,送清凉的“神器”一旦使用不当,很可能成为灾难的“导火索”。笔者发现,目前这类产品多被宣传用于车内降温,但夏天车内经太阳暴晒后温度较高,放置于车内很可能引发爆炸,车主在喷洒后如若抽烟也有可能引发火灾。
  众所周知,酒精、液化石油气都属于易燃易爆类危险化学品,其使用、添加等有严格标准,生产企业应取得相应经营使用许可,其外包装上也应标注警示,以保障消费者知情权,提醒消费者安全使用。但目前市面上销售这些产品的厂家是否都具备相应的资质,仍有待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调查。很多商家在宣传介绍时往往只强调含“降温因子”“零危害”,但对其危险性则加以隐瞒,置消费者人身安全于不顾,这种做法既于法不符,也于理有亏。对此,监管部门也应加强查处,遏制这股“降温神器”的贩卖风潮。
  同时,相关部门也要加强车内防火防爆等消防知识的宣传科普,提高公众对易燃易爆品的防范意识。而消费者在面对各种“神器”时,也应提高警惕,多问一句“何以为神”。毕竟“神器”翻车并不是新鲜事,“降温神器”走俏的背后或许又是一个智商税大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