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6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声音
9 5/9 4 5 6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检察公益诉讼让环境保护更有力有效
· 以资金存管破解预付卡管理难题
· 预防青少年犯罪需多措并举
· 强制不加班是对过劳现象的必要纠偏
· 图说世象
· 有偿救援倒逼驴友改掉“驴脾气”
· 料理包要守住食安底线

预防青少年犯罪需多措并举

( 2021-06-17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声音
  只有做到正确教育,合理引导,隔离不良信息,惩戒矫治罪错青少年,才能打造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

  □ 史奉楚

  6月9日,广东汕头,警方针对网络流传“聋哑老人遭多名学生殴打、抢夺财物”的视频发布通告:6月3日,有人报警称遭到入室打人抢物。6月4日,嫌疑人林某涛、邱某南被抓获,另两名嫌疑人刘某辉、邱某江先后投案自首。经法医鉴定,被抢老人受轻伤。目前,4人已被刑拘。无独有偶,近日,江西发生一起恶性杀人案,两名惨遭毒手的幼童一个6岁,另一个只有5岁,监控显示,嫌疑人竟是邻居家15岁的男孩,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当前,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很多未成年作恶者的作案手段极其残忍,犯罪情节极其恶劣,令人不寒而栗。因而,在惩戒“小恶魔”,抚慰被害人的同时,也应探寻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众所周知,青少年身心发育尚未成熟,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好奇心较重,叛逆心较强,抗诱惑能力不大,且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这些特点决定了青少年极易走向歧途,陷入违法犯罪之中。那么,在保护青少年,预防青少年犯罪方面,除了家长应做好第一责任人,尽到教育引导职责外,学校和社会方面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定程度上,青少年相当于一张白纸,如果不用正确的教育填充这张白纸,其就很可能被扭曲的、错误的信息肆意涂鸦。从学校方面讲,不应仅仅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应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教学规划,注重开展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尤其是,这种教育不应只是为了应付,流于形式,而应切切实实地有效开展,从而养成青少年的良好品行,增强其法治观念、规则观念,使其树立遵纪守法和防范违法犯罪的意识,提高自我管控能力。
  同时,还应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尤其是网络环境。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青少年对网络游戏、短视频、动画片的熟悉程度更是远超成年人。但是,网络中信息鱼龙混杂,不乏含有赌博、色情、暧昧、血腥、暴力等少儿不宜的内容。要是这些“毁三观”的信息被青少年学习并模仿的话,其破坏力和杀伤力可想而知。因为,正处于叛逆时期的青少年很可能将这些不良信息和价值观奉为圭臬,当作为人处世的规则,甚至模仿其中的暴力情节,如之前就发生过的青少年模仿喜洋洋动画片中情节,将同龄儿童绑在树上烧伤的事件。对此,社会不能不提高警惕。
  故而,势必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对青少年的网络保护。如对于专门面向儿童出版发行的动画片等影视内容,要有效落实事前审查机制,确保不含有危害青少年信息的内容后方可出版发行。同时综合运用人脸识别、实名认证、一人一账号、充值限额、每日限时等技术构建防范严密的“青少年模式”,切实避免青少年沉迷于网络。
  当然,对于犯下严重罪错的青少年,也要予以惩戒,既不“一关了之”,也不“一放了之”。对于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要做好行为矫治和心理干预,帮助其走上正途,而不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对于依法不用负刑事责任的,也决不能“放任自流”,应送入专门学校予以矫治和教育,进而改变家长不会管教、无力管教、过度溺爱,学校“不敢管”的局面,令其改过自新,重新回归社会。
  总而言之,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离开家长、学校、社会任何一方的合作和努力,都不利于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只有家长负责,学校尽力,社会其他各方密切配合,做到正确教育,合理引导,隔离不良信息,惩戒矫治罪错青少年,才能打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保护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远离违法犯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