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法 |
13 |
3/13 |
2
|
3
|
4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黄辉 □ 本报通讯员 喻峰
“我曾是一名吸毒人员,因交友不慎染上毒品……在我迷惘失落、对生活充满绝望时,戒毒所民警像亲人一样关心爱护我,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在我回归社会后,继续关心照顾我,安排我到创业孵化基地就业,把我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让我感受到党和政府、全社会对吸毒人员的不抛弃、不放弃。”今年5月,一封来自江西新余的感谢信,送到了江西省司法厅负责人的案头。 信中,解戒人员刘杏讲述了自己曾在年少时误入歧途、沾染毒品,在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科学戒治后,彻底戒断毒瘾,重燃生活信念,并通过后续照管帮扶政策,在回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与另一名解戒人员虞勇一起成功创业、涅槃重生的心路历程。 “刚入所时,我很难将她与一名刚满16岁却有着两年吸毒史的辍学初中生联系在一起。”谈起刘杏,江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许淑菲说。 由于父母过早离异,刘杏自幼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因缺少家庭关爱,她逐渐变得性格孤僻且叛逆,初中时经常逃课、抽烟、喝酒,并开始早恋。2017年8月,因感情不顺沾染上毒品,刘杏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进所后她有明显的抵触情绪,经常沉默不语,不与人交流,一副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样子。”许淑菲介绍说,管教民警通过分析刘杏的生活经历、吸毒违法事实以及现实表现,给她订制了“一人一策”矫治方案,让这个迷失少女找到未来前行的方向,看到了最美的自己。 “以心换心”就是矫治方案之一。许淑菲发挥自己与刘杏年龄相差不大的优势,主动拉近与其心理上的距离,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引导刘杏打开压抑已久的心结,并趁热打铁帮她梳理人生重塑规划。 根据刘杏偏爱英语的特点,民警以初中教程为基础,让她先从背诵英文单词开始,循序渐进练习英语会话。同时,引导她积极参加球类、瑜伽、健身操等具有女性特色的康复训练。在江西省戒毒局组织的首届康复训练成果比赛中,刘杏还代表单位获得了一等奖。 2018年7月,江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为包括刘杏在内的8名戒毒人员举办“十八而志、感恩自强”成人礼仪式。“我的18岁与别人不同,走错的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重新走过,做错的事需要一点一点重新改正,在戒除毒瘾的道路上,我将走得更加勇敢坚定。”分享体会时刘杏感慨万千。 2019年8月,刘杏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戒毒所将其纳入后续照管帮扶对象,并安排她进入回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工作。在这里,刘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6年4月12日,对虞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被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家,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害怕走出戒毒管理区时是“孤单一人”。 然而,当他走出江西省赣西强制隔离戒毒所时,迎接他的不仅有自己的父亲,还有社区康复(社区戒毒)指导站的民警以及街办工作人员。 2017年1月,虞勇因感情问题心情郁闷,又偶遇返乡过年的吸毒“朋友”,复吸风险达到警戒I级,随时都有复吸的可能。 社区戒毒指导站民警和工作人员迅速开展“危机公关”,联系负责后续照管的场所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分析虞勇与家人及女友产生矛盾的原因,矫正其错误认知。 随后,民警依托指导站禁毒警示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并带虞勇重回戒毒所“体验”戒毒生活,深刻认识毒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经过半个多月的耐心说教,终于帮助虞勇顺利度过复吸风险期。 鉴于虞勇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保障,指导站民警与地方“6·26”戒毒人员服务中心协商,把他纳入回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在地方商业协会和某酒业集团的支持下,成为该公司的一名业务员。 经过两年的努力和家庭社会的帮助,如今的虞勇已发展成为这家酒业集团宜春、新余地区总代理。为回报社会,其代理公司也挂牌成立回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这家酒业集团同意每销售一瓶酒提取1元用于戒毒帮扶工作。目前,该基地已引导8名解戒人员加入销售队伍,成为乡镇销售分代理。 据介绍,江西省戒毒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省禁毒办、省司法厅《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联合帮教服务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设立回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8个,安置解戒人员就业67人。同时,依托全省县市区禁毒办、“6·26”服务中心设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68个,签订协议208份,后续照管2664人,实现后续帮扶照管全覆盖。 “迄今为止,戒毒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预防吸毒、戒断毒瘾、防止复吸、帮助解戒人员正常回归社会一直是戒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江西省司法厅负责人表示,要以攻克“世界难题”的决心和勇气,忠诚履职,攻坚克难,积极探索与强制隔离戒毒规律相适应的工作体系,构建以戒治模式统一为基础的毒瘾戒治“江西方案”,为服务全省禁毒大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文中解戒人员均为化名)
|
|
春风化雨唤醒“迷路人”后续照管照亮“回归路”
|
|
|
|
( 2021-06-16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政法 |
|
□ 本报记者 黄辉 □ 本报通讯员 喻峰
“我曾是一名吸毒人员,因交友不慎染上毒品……在我迷惘失落、对生活充满绝望时,戒毒所民警像亲人一样关心爱护我,让我重拾生活的信心。在我回归社会后,继续关心照顾我,安排我到创业孵化基地就业,把我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让我感受到党和政府、全社会对吸毒人员的不抛弃、不放弃。”今年5月,一封来自江西新余的感谢信,送到了江西省司法厅负责人的案头。 信中,解戒人员刘杏讲述了自己曾在年少时误入歧途、沾染毒品,在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科学戒治后,彻底戒断毒瘾,重燃生活信念,并通过后续照管帮扶政策,在回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与另一名解戒人员虞勇一起成功创业、涅槃重生的心路历程。 “刚入所时,我很难将她与一名刚满16岁却有着两年吸毒史的辍学初中生联系在一起。”谈起刘杏,江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许淑菲说。 由于父母过早离异,刘杏自幼跟随爷爷奶奶生活。因缺少家庭关爱,她逐渐变得性格孤僻且叛逆,初中时经常逃课、抽烟、喝酒,并开始早恋。2017年8月,因感情不顺沾染上毒品,刘杏被强制隔离戒毒两年。 “进所后她有明显的抵触情绪,经常沉默不语,不与人交流,一副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的样子。”许淑菲介绍说,管教民警通过分析刘杏的生活经历、吸毒违法事实以及现实表现,给她订制了“一人一策”矫治方案,让这个迷失少女找到未来前行的方向,看到了最美的自己。 “以心换心”就是矫治方案之一。许淑菲发挥自己与刘杏年龄相差不大的优势,主动拉近与其心理上的距离,通过推心置腹的交流,引导刘杏打开压抑已久的心结,并趁热打铁帮她梳理人生重塑规划。 根据刘杏偏爱英语的特点,民警以初中教程为基础,让她先从背诵英文单词开始,循序渐进练习英语会话。同时,引导她积极参加球类、瑜伽、健身操等具有女性特色的康复训练。在江西省戒毒局组织的首届康复训练成果比赛中,刘杏还代表单位获得了一等奖。 2018年7月,江西省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为包括刘杏在内的8名戒毒人员举办“十八而志、感恩自强”成人礼仪式。“我的18岁与别人不同,走错的路需要自己一步一步重新走过,做错的事需要一点一点重新改正,在戒除毒瘾的道路上,我将走得更加勇敢坚定。”分享体会时刘杏感慨万千。 2019年8月,刘杏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戒毒所将其纳入后续照管帮扶对象,并安排她进入回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工作。在这里,刘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16年4月12日,对虞勇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被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回家,但他却高兴不起来,害怕走出戒毒管理区时是“孤单一人”。 然而,当他走出江西省赣西强制隔离戒毒所时,迎接他的不仅有自己的父亲,还有社区康复(社区戒毒)指导站的民警以及街办工作人员。 2017年1月,虞勇因感情问题心情郁闷,又偶遇返乡过年的吸毒“朋友”,复吸风险达到警戒I级,随时都有复吸的可能。 社区戒毒指导站民警和工作人员迅速开展“危机公关”,联系负责后续照管的场所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疏导,分析虞勇与家人及女友产生矛盾的原因,矫正其错误认知。 随后,民警依托指导站禁毒警示教育基地开展警示教育,并带虞勇重回戒毒所“体验”戒毒生活,深刻认识毒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经过半个多月的耐心说教,终于帮助虞勇顺利度过复吸风险期。 鉴于虞勇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保障,指导站民警与地方“6·26”戒毒人员服务中心协商,把他纳入回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在地方商业协会和某酒业集团的支持下,成为该公司的一名业务员。 经过两年的努力和家庭社会的帮助,如今的虞勇已发展成为这家酒业集团宜春、新余地区总代理。为回报社会,其代理公司也挂牌成立回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这家酒业集团同意每销售一瓶酒提取1元用于戒毒帮扶工作。目前,该基地已引导8名解戒人员加入销售队伍,成为乡镇销售分代理。 据介绍,江西省戒毒管理局认真贯彻落实省禁毒办、省司法厅《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联合帮教服务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设立回归人员创业孵化基地8个,安置解戒人员就业67人。同时,依托全省县市区禁毒办、“6·26”服务中心设立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指导站68个,签订协议208份,后续照管2664人,实现后续帮扶照管全覆盖。 “迄今为止,戒毒仍然是世界性的难题,预防吸毒、戒断毒瘾、防止复吸、帮助解戒人员正常回归社会一直是戒毒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江西省司法厅负责人表示,要以攻克“世界难题”的决心和勇气,忠诚履职,攻坚克难,积极探索与强制隔离戒毒规律相适应的工作体系,构建以戒治模式统一为基础的毒瘾戒治“江西方案”,为服务全省禁毒大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应有贡献。 (文中解戒人员均为化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