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安中国·身影 |
8 |
4/8 |
3
|
4
|
5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文/图
“霞姐,你来这么多年了,大伙儿都知道你是啥样的人,都听你的,这官司我不打了。你这一说,我心里敞亮了……”5月30日,在薛店镇一村委会调解室,一个年轻人红着脸说。 被称作“霞姐”的是河南省郏县人民法院薛店法庭庭长胡小霞,也是法庭唯一的一名员额法官。她调解的案件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钱也不多,虽说没有借条,不管谁对谁错,钱没了可以再挣,但感情没了就很难修复了。”她的一番话,打动了当事人双方,原告当场要求撤诉。 郏县法院院长宋景婵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胡小霞从审判员做起,已在薛店法庭工作18年,走遍了辖区235个村庄,所办案件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案件,尤其是2017年司法体制改革以来,薛店法庭共审理案件1603件,办结率达99%,绩效考核年年位居全院第一。 分管法庭工作的院领导张会利手头的一组数据则显示,在郏县法院下辖的4个人民法庭中,薛店法庭管辖的乡镇、人口最多,任务最重,但受案数最少,且调撤率和服判息诉率最高、上诉率和强制执行率最低。 调解优先确保案结事了 “人民法庭受理的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侵权等案件,件件都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要重调解、重沟通,把群众当亲人,要想方设法做到案结事了。”1971年出生的胡小霞长在农村,深谙乡村风土人情。 年过九旬的张某到法庭诉称,他有两个儿子,因兄弟二人发生矛盾,长子长期未履行赡养义务,他一直跟随次子生活,要求两个儿子履行赡养义务。当天中午,胡小霞带领法庭工作人员放弃午休时间,来到张某家中。她一进屋就拉着张某的手拉家常,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并详细问了两个孩子的情况。 “都说家里老人是个宝,你们把宝往外推。孩子和左邻右舍会怎么看你们?”张某两个儿子到齐后,胡小霞分别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经调解,两人同意每月各支付父亲生活费300元,父亲医疗费各承担一半。 “赡养案尽量不下判,调解结案才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胡小霞说,2017年以来,她办理的41起赡养案件全部以调解、撤诉的形式结案。 胡小霞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她用法理、人情、理解、尊重的调解方式,化解纠纷矛盾,赢得了群众“闺女、大姐、阿姨”的亲切称呼。 “她始终将调解优先原则贯穿案件审理全过程,积极探索调解结案的新思路,本着‘能调则调,多调少判,案结事了’的原则,探索和建立起庭前、庭中、庭后调解的立体构架,最大限度地确保案结事了。”张会利介绍说。 胡小霞根据案件的不同性质,抓住矛盾实质,紧扣关键调解——离婚案件把握“感情”这一主线,就“和不和”“离不离”“怎么离”进行调解;赡养案件围绕“养活”这一中心,就“怎么养”“如何养”“何时养”进行调解;债务案件围绕“偿付”这一本质,就“还多少”“如何还”“何时还”进行调解。 为解决因外出务工、年老体弱不便参加诉讼的问题,胡小霞带领法庭工作人员变“坐堂问案”为“上门服务”,实现由“以法庭为中心”向“以群众为中心”转变,把法庭搬到偏远山区、田间地头、百姓家门口,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消除一口气赢得群众心 李姓兄弟二人因建一处化粪池伤了和气,哥哥把弟弟告到了法庭。 胡小霞带领法庭工作人员到现场实地查看发现,两家互为邻居,哥哥住在东,弟弟住在西,弟弟在南院外一米处打有一口饮水井,靠西南角院墙外有一处化粪池,哥哥家出入不便。 “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两人怎么会闹成这样?”胡小霞分别与兄弟俩谈心时,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哥哥盖房时,弟弟忙前忙后去张罗,弟弟盖房时,哥哥在外打工始终没回来看一眼,也没打过一个电话。弟弟心头憋了一口气,在盖房时有意把水井和化粪池建在离哥嫂最近的家门外,就是每天要恶心哥嫂一家人。 胡小霞没有急着去审案,而是分头到兄弟两家去交流。哥哥说,他外出打工不容易,请不下假,为没能帮弟弟建房一直很内疚,回来看到弟弟在门外建的水井和化粪池,便气不打一处来。 胡小霞把兄弟俩叫到一起,当面说出哥哥对弟弟的歉意,并指出弟弟把化粪池建在离哥哥家不远处,不仅不利于哥哥一家人的出行,离自家吃水井那么近,也会影响到全家人的健康,损人并不利己,何苦呢? “都是我的错,哥得原谅我!”弟弟羞愧难当。哥哥红着脸说:“哥也不对,你毕竟是弟弟,哪能去告你。”哥哥当面向胡小霞申请撤案。一起发生在兄弟之间的纠纷彻底化解。 “老百姓很多时候,打得不是官司而是一口气,气顺则心顺。”胡小霞说,人民法庭作为法院工作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向农村,受理的多是家庭婚姻、土地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案件,案件不大,却琐碎繁杂,处理不好还可能发生“民转刑”案件,化解一个案子,当事人心中就少了一个死结,生活就平添了一份祥和,社会就增加了一份稳定,自己也就多添了一份幸福。 设立联系点便民又利民 “作为法官,当你下乡找老百姓调查了解情况,恰好遇到他下地归来,这时候,你应该把他手中的牛绳接过来,帮他把牛拴好,让他在一旁喝喝水、抽抽烟,然后再跟他了解情况。”谈起就地办案,胡小霞说。 这些感受,都是胡小霞在办案中总结的经验。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前沿,她尝试在所管辖的4个乡镇设立法庭服务联系点,并将自己和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以及照片、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制作成标牌,挂在村中醒目的位置向群众公开。 “联系点可真管用!村民经常打电话咨询法律事务,有时电话里解释解释就把问题解决了。”胡小霞笑着说。 胡小霞还聘请在乡村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群众担任法庭服务联系点联络员,由他们依据乡规民约、道德伦理、人情大义处理民间纠纷。 “比起到法院花钱打官司最后结怨,群众更喜欢通过‘二叔’‘三舅’的免费调解来化解矛盾。”薛店镇党委书记薛晓东说,胡小霞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办案,深受群众的爱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胡小霞扎根人民法庭18年的事迹深深打动了郏县县委书记丁国浩,他对记者说:“胡小霞同志用心用情认真办理每一个案件,真心对待每一名当事人,让他们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赢得了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
|
法官胡小霞:擅长调解的“知心人”
|
|
|
|
( 2021-06-13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平安中国·身影 |
|
|
图为胡小霞(左二)回访当事人。
|
|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文/图
“霞姐,你来这么多年了,大伙儿都知道你是啥样的人,都听你的,这官司我不打了。你这一说,我心里敞亮了……”5月30日,在薛店镇一村委会调解室,一个年轻人红着脸说。 被称作“霞姐”的是河南省郏县人民法院薛店法庭庭长胡小霞,也是法庭唯一的一名员额法官。她调解的案件是一起民间借贷纠纷。“钱也不多,虽说没有借条,不管谁对谁错,钱没了可以再挣,但感情没了就很难修复了。”她的一番话,打动了当事人双方,原告当场要求撤诉。 郏县法院院长宋景婵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胡小霞从审判员做起,已在薛店法庭工作18年,走遍了辖区235个村庄,所办案件没有发生一起信访案件,尤其是2017年司法体制改革以来,薛店法庭共审理案件1603件,办结率达99%,绩效考核年年位居全院第一。 分管法庭工作的院领导张会利手头的一组数据则显示,在郏县法院下辖的4个人民法庭中,薛店法庭管辖的乡镇、人口最多,任务最重,但受案数最少,且调撤率和服判息诉率最高、上诉率和强制执行率最低。 调解优先确保案结事了 “人民法庭受理的婚姻家庭、民间借贷、侵权等案件,件件都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幸福。要重调解、重沟通,把群众当亲人,要想方设法做到案结事了。”1971年出生的胡小霞长在农村,深谙乡村风土人情。 年过九旬的张某到法庭诉称,他有两个儿子,因兄弟二人发生矛盾,长子长期未履行赡养义务,他一直跟随次子生活,要求两个儿子履行赡养义务。当天中午,胡小霞带领法庭工作人员放弃午休时间,来到张某家中。她一进屋就拉着张某的手拉家常,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并详细问了两个孩子的情况。 “都说家里老人是个宝,你们把宝往外推。孩子和左邻右舍会怎么看你们?”张某两个儿子到齐后,胡小霞分别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经调解,两人同意每月各支付父亲生活费300元,父亲医疗费各承担一半。 “赡养案尽量不下判,调解结案才能真正做到案结事了。”胡小霞说,2017年以来,她办理的41起赡养案件全部以调解、撤诉的形式结案。 胡小霞每天接触最多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她用法理、人情、理解、尊重的调解方式,化解纠纷矛盾,赢得了群众“闺女、大姐、阿姨”的亲切称呼。 “她始终将调解优先原则贯穿案件审理全过程,积极探索调解结案的新思路,本着‘能调则调,多调少判,案结事了’的原则,探索和建立起庭前、庭中、庭后调解的立体构架,最大限度地确保案结事了。”张会利介绍说。 胡小霞根据案件的不同性质,抓住矛盾实质,紧扣关键调解——离婚案件把握“感情”这一主线,就“和不和”“离不离”“怎么离”进行调解;赡养案件围绕“养活”这一中心,就“怎么养”“如何养”“何时养”进行调解;债务案件围绕“偿付”这一本质,就“还多少”“如何还”“何时还”进行调解。 为解决因外出务工、年老体弱不便参加诉讼的问题,胡小霞带领法庭工作人员变“坐堂问案”为“上门服务”,实现由“以法庭为中心”向“以群众为中心”转变,把法庭搬到偏远山区、田间地头、百姓家门口,审理一案,教育一片。 消除一口气赢得群众心 李姓兄弟二人因建一处化粪池伤了和气,哥哥把弟弟告到了法庭。 胡小霞带领法庭工作人员到现场实地查看发现,两家互为邻居,哥哥住在东,弟弟住在西,弟弟在南院外一米处打有一口饮水井,靠西南角院墙外有一处化粪池,哥哥家出入不便。 “亲兄弟打断骨头还连着筋呢,两人怎么会闹成这样?”胡小霞分别与兄弟俩谈心时,找到了症结所在。原来,哥哥盖房时,弟弟忙前忙后去张罗,弟弟盖房时,哥哥在外打工始终没回来看一眼,也没打过一个电话。弟弟心头憋了一口气,在盖房时有意把水井和化粪池建在离哥嫂最近的家门外,就是每天要恶心哥嫂一家人。 胡小霞没有急着去审案,而是分头到兄弟两家去交流。哥哥说,他外出打工不容易,请不下假,为没能帮弟弟建房一直很内疚,回来看到弟弟在门外建的水井和化粪池,便气不打一处来。 胡小霞把兄弟俩叫到一起,当面说出哥哥对弟弟的歉意,并指出弟弟把化粪池建在离哥哥家不远处,不仅不利于哥哥一家人的出行,离自家吃水井那么近,也会影响到全家人的健康,损人并不利己,何苦呢? “都是我的错,哥得原谅我!”弟弟羞愧难当。哥哥红着脸说:“哥也不对,你毕竟是弟弟,哪能去告你。”哥哥当面向胡小霞申请撤案。一起发生在兄弟之间的纠纷彻底化解。 “老百姓很多时候,打得不是官司而是一口气,气顺则心顺。”胡小霞说,人民法庭作为法院工作的前沿阵地,直接面向农村,受理的多是家庭婚姻、土地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案件,案件不大,却琐碎繁杂,处理不好还可能发生“民转刑”案件,化解一个案子,当事人心中就少了一个死结,生活就平添了一份祥和,社会就增加了一份稳定,自己也就多添了一份幸福。 设立联系点便民又利民 “作为法官,当你下乡找老百姓调查了解情况,恰好遇到他下地归来,这时候,你应该把他手中的牛绳接过来,帮他把牛拴好,让他在一旁喝喝水、抽抽烟,然后再跟他了解情况。”谈起就地办案,胡小霞说。 这些感受,都是胡小霞在办案中总结的经验。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最前沿,她尝试在所管辖的4个乡镇设立法庭服务联系点,并将自己和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以及照片、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制作成标牌,挂在村中醒目的位置向群众公开。 “联系点可真管用!村民经常打电话咨询法律事务,有时电话里解释解释就把问题解决了。”胡小霞笑着说。 胡小霞还聘请在乡村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群众担任法庭服务联系点联络员,由他们依据乡规民约、道德伦理、人情大义处理民间纠纷。 “比起到法院花钱打官司最后结怨,群众更喜欢通过‘二叔’‘三舅’的免费调解来化解矛盾。”薛店镇党委书记薛晓东说,胡小霞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办案,深受群众的爱戴,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胡小霞扎根人民法庭18年的事迹深深打动了郏县县委书记丁国浩,他对记者说:“胡小霞同志用心用情认真办理每一个案件,真心对待每一名当事人,让他们感受到了公平正义,赢得了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是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