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吴 攸
四季皆景的西子湖畔,一座青灰色的二层小楼静静矗立。时间回溯,1953年12月底,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乘专列离京赴浙,在这里用77个日夜写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 63年后,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在宪法起草小组当年工作的原址上,全国第一家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正式开馆。 开馆以来,杭州市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为载体,努力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施宪法的历程和光辉业绩讲清楚、说明白。截至目前,陈列馆累计接待观众134.8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马柏伟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杭州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起草地,在中国法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既能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实施、完善、发展的光辉历程,也能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作为浙江普法的重要阵地,陈列馆与其他300余个宪法宣传阵地一道,坚持传承好宝贵精神财富,讲好宪法故事,不断夯实法治浙江建设基础,助力浙江加快推进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 抓住关键少数通过文物讲党史 走进陈列馆,当年起草宪法的会议室,桌上摆放茶杯有些特别,陈列馆宣教部部长夏文玲向记者介绍,茶杯名叫“政权杯”,又称“拳头杯”,盖钮是一个紧握的拳头,象征着广大人民群众欢庆革命胜利和团结一致建设一个新中国的坚定信念。“政权杯”的手柄,是镰刀和锤头连接在一起,象征着工农联盟是新政权的基础。 在毛主席当年的办公室,桌子上、柜子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其中包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还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译本。这些书页如今都已泛黄,透过它们可以看到起草“西湖稿”(在杭州起草的宪法草案初稿)时的字斟句酌与科学严谨。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夏文玲说:“每当杭州起草好一个稿子,就派交通员送到北京。北京方面立即安排讨论,把讨论后的修改意见反馈到杭州。杭州再根据意见加以修改,修改后的稿子再送北京。这里展出的多份电报复印件就是最好的见证。” 陈列馆中展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正是当时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的。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历时两个多月,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讨论,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公民参与了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极为罕见。 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从事博物馆行业已有20年,他说:“文物最大的价值就是还原历史,让后人传承铭记。陈列馆以打造‘一流的宪法宣传教育阵地’为目标,充分用好3000多件实物、图片、文献等历史资料,深掘‘五四宪法’所蕴含的法治精神和历史价值,让宪法制定的过程,成为可听、可看、可讲的中国宪法故事。” 讲好制定“根本大法”的历史更是讲好一段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宪法制定的党史。走进陈列馆栖霞岭馆区,“永远跟党走,宪法伴我行”的展板非常耀眼。王永翔介绍,今年恰逢建党百年,陈列馆以“百名宪法使者、百场宪法宣传、百年初心宪法护航”的三个“一百”活动助推讲好这段意义重大的党史。 同时,为了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浙江省和杭州市结合“七五”普法要求,还专门印发文件,把到陈列馆参观学习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必修课。浙江省委、杭州市委领导带头到陈列馆参观,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后集体参观陈列馆。截至目前,全省共有6900余家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走进陈列馆,总人数超过46万人次。 拓展线上阵地法治就在身边 在陈列馆官方网站,只需点击鼠标,视角就能360°转换,这个以网上实景三维展的形式打造24小时永不闭馆的“网上陈列馆”,可供群众足不出户地边听讲解边“参观”展馆。点开栖霞岭馆区,跟着引导图,位于序厅正中间的是红色高大的宪法单行本。宪法的两侧,是建国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256部法律单行本。这面宪法法律墙,展现的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离我们不远,宪法就在我们身边。 自2018年12月第五个国家宪法日在陈列馆启动浙江首个“宪法宣传周”活动以来,每年12月成了一年中宪法宣传味儿最浓的时节。 一场“我是宪法同龄人”网络直播活动在陈列馆拉开帷幕,13名新中国首部宪法的同龄人,跟随直播镜头,为广大网友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宪法普及课。 “万众思安迎宪法,伟人经略奠国基;小楼鉴史知民意,法治中华必可期。”一名叫王迎宪的阿姨,在“共度生日”环节朗诵了一首七言律诗。王阿姨说,自己的出生日期正是在五四宪法通过后不久,父亲是法律工作者,为了纪念这样的时刻,便给自己取名叫迎宪。 去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场馆无法正常接待参观,陈列馆将一直以来开展的宪法宣传使者活动就改为线上进行,十分火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七一、暑假、国庆和宪法周等时间节点,陈列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分期推出“小康卡、初心卡、寻访卡、爱国卡、誓言卡”五张“宪法宣传主题卡”,集齐全部主题卡就能获得2020年度“宪法宣传使者”荣誉称号。 宪法宣传热火朝天,去年3月起,“法治大讲堂”每月在线上如期开课。陈列馆紧跟不同阶段的热点话题,通过“法治大讲堂”及时为听众送上法治知识加油包。民法典正式施行以后,“法治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用5讲为大家详细讲解了7编内容。 中国法治故事走向国际 教育部编纂的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走进青少年的课本。“走进五四宪法起草地”也被编入杭州市地方课程《最忆杭州》的七年级教科书,很多中学生正是在课堂外跟着教科书前来“寻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 每到假期,陈列馆总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假日小分队”,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览,观看纪录片、参与竞答、体验宪法宣誓……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雄壮的国歌声后,武警杭州支队副政委方杰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拳高举,领诵誓词,35名机关干部列队肃立,面对宪法庄严宣誓,该支队支队长上官恒辉、政委周光贤在旁监誓全过程,见证这一神圣时刻。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陈列馆共组织宪法宣誓活动1743批次,6.1万余人参加。 翻开陈列馆的观众留言簿,有观众程生根即兴题诗一首:“绝代伟人毛泽东,七十七夜定乾坤。千秋兴邦有后人,中华无处不春风。”也有住在附近10多年的市民邵文良由衷感慨:“陈列馆资料详尽,历史说服力强,教育作用深远。不管老、中、青年都值得来这里接受宪法教育,接受宪法精神,遵纪守法做一个遵守宪法的人。” 留言簿上,还有不少外国观众的留言。经过翻译,记者看到,Sulwen Ma说:“直到今天我才了解到我经常造访的这座城市竟然是中国历史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我甚至能够看到当年的历史场景,了解到毛泽东主席当年起草宪法的灵感来源,这是一次让人谦卑的经历。我以前从未学习过其他国家的宪法。” 每年的9月5日是“杭州国际日”,杭州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敞开怀抱。陈列馆不断适应国际化趋势,已经连续3届成为“杭州国际日”活动观摩体验点,接待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观众6000多人,促进了宪法文化的国际交流,树立了法治中国的良好形象。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基础上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扛起使命担当,做好陈列馆的深化、拓展和提升文章,持续擦亮这张宪法宣传教育的“金名片”,全力把陈列馆打造成宪法资料收藏中心、宪法发展历程展示中心、宪法宣传教育中心和宪法研究中心。
|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讲好宪法故事
|
宪法宣传教育的“金名片”
|
|
|
|
( 2021-05-3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 本报通讯员 吴 攸
四季皆景的西子湖畔,一座青灰色的二层小楼静静矗立。时间回溯,1953年12月底,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乘专列离京赴浙,在这里用77个日夜写就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草案初稿。 63年后,在第三个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在宪法起草小组当年工作的原址上,全国第一家以宪法为主题的陈列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正式开馆。 开馆以来,杭州市以“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为载体,努力把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施宪法的历程和光辉业绩讲清楚、说明白。截至目前,陈列馆累计接待观众134.8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省司法厅党委书记、厅长马柏伟近日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杭州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的起草地,在中国法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既能再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实施、完善、发展的光辉历程,也能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成就。作为浙江普法的重要阵地,陈列馆与其他300余个宪法宣传阵地一道,坚持传承好宝贵精神财富,讲好宪法故事,不断夯实法治浙江建设基础,助力浙江加快推进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 抓住关键少数通过文物讲党史 走进陈列馆,当年起草宪法的会议室,桌上摆放茶杯有些特别,陈列馆宣教部部长夏文玲向记者介绍,茶杯名叫“政权杯”,又称“拳头杯”,盖钮是一个紧握的拳头,象征着广大人民群众欢庆革命胜利和团结一致建设一个新中国的坚定信念。“政权杯”的手柄,是镰刀和锤头连接在一起,象征着工农联盟是新政权的基础。 在毛主席当年的办公室,桌子上、柜子里,摆满了各种书籍和资料。其中包括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还有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译本。这些书页如今都已泛黄,透过它们可以看到起草“西湖稿”(在杭州起草的宪法草案初稿)时的字斟句酌与科学严谨。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夏文玲说:“每当杭州起草好一个稿子,就派交通员送到北京。北京方面立即安排讨论,把讨论后的修改意见反馈到杭州。杭州再根据意见加以修改,修改后的稿子再送北京。这里展出的多份电报复印件就是最好的见证。” 陈列馆中展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初稿)》,正是当时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的。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历时两个多月,全国各界共有1.5亿人参加讨论,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占全国人口四分之一的公民参与了宪法制定,这在世界制宪史上极为罕见。 陈列馆副馆长王永翔从事博物馆行业已有20年,他说:“文物最大的价值就是还原历史,让后人传承铭记。陈列馆以打造‘一流的宪法宣传教育阵地’为目标,充分用好3000多件实物、图片、文献等历史资料,深掘‘五四宪法’所蕴含的法治精神和历史价值,让宪法制定的过程,成为可听、可看、可讲的中国宪法故事。” 讲好制定“根本大法”的历史更是讲好一段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宪法制定的党史。走进陈列馆栖霞岭馆区,“永远跟党走,宪法伴我行”的展板非常耀眼。王永翔介绍,今年恰逢建党百年,陈列馆以“百名宪法使者、百场宪法宣传、百年初心宪法护航”的三个“一百”活动助推讲好这段意义重大的党史。 同时,为了抓住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浙江省和杭州市结合“七五”普法要求,还专门印发文件,把到陈列馆参观学习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必修课。浙江省委、杭州市委领导带头到陈列馆参观,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先后集体参观陈列馆。截至目前,全省共有6900余家单位组织党员干部走进陈列馆,总人数超过46万人次。 拓展线上阵地法治就在身边 在陈列馆官方网站,只需点击鼠标,视角就能360°转换,这个以网上实景三维展的形式打造24小时永不闭馆的“网上陈列馆”,可供群众足不出户地边听讲解边“参观”展馆。点开栖霞岭馆区,跟着引导图,位于序厅正中间的是红色高大的宪法单行本。宪法的两侧,是建国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256部法律单行本。这面宪法法律墙,展现的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离我们不远,宪法就在我们身边。 自2018年12月第五个国家宪法日在陈列馆启动浙江首个“宪法宣传周”活动以来,每年12月成了一年中宪法宣传味儿最浓的时节。 一场“我是宪法同龄人”网络直播活动在陈列馆拉开帷幕,13名新中国首部宪法的同龄人,跟随直播镜头,为广大网友上了一堂生动、鲜活的宪法普及课。 “万众思安迎宪法,伟人经略奠国基;小楼鉴史知民意,法治中华必可期。”一名叫王迎宪的阿姨,在“共度生日”环节朗诵了一首七言律诗。王阿姨说,自己的出生日期正是在五四宪法通过后不久,父亲是法律工作者,为了纪念这样的时刻,便给自己取名叫迎宪。 去年受疫情影响,线下场馆无法正常接待参观,陈列馆将一直以来开展的宪法宣传使者活动就改为线上进行,十分火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七一、暑假、国庆和宪法周等时间节点,陈列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分期推出“小康卡、初心卡、寻访卡、爱国卡、誓言卡”五张“宪法宣传主题卡”,集齐全部主题卡就能获得2020年度“宪法宣传使者”荣誉称号。 宪法宣传热火朝天,去年3月起,“法治大讲堂”每月在线上如期开课。陈列馆紧跟不同阶段的热点话题,通过“法治大讲堂”及时为听众送上法治知识加油包。民法典正式施行以后,“法治大讲堂”邀请专家学者用5讲为大家详细讲解了7编内容。 中国法治故事走向国际 教育部编纂的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中,“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走进青少年的课本。“走进五四宪法起草地”也被编入杭州市地方课程《最忆杭州》的七年级教科书,很多中学生正是在课堂外跟着教科书前来“寻访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起草地”。 每到假期,陈列馆总会迎来一批又一批的“假日小分队”,孩子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展览,观看纪录片、参与竞答、体验宪法宣誓……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在雄壮的国歌声后,武警杭州支队副政委方杰左手抚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右拳高举,领诵誓词,35名机关干部列队肃立,面对宪法庄严宣誓,该支队支队长上官恒辉、政委周光贤在旁监誓全过程,见证这一神圣时刻。 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陈列馆共组织宪法宣誓活动1743批次,6.1万余人参加。 翻开陈列馆的观众留言簿,有观众程生根即兴题诗一首:“绝代伟人毛泽东,七十七夜定乾坤。千秋兴邦有后人,中华无处不春风。”也有住在附近10多年的市民邵文良由衷感慨:“陈列馆资料详尽,历史说服力强,教育作用深远。不管老、中、青年都值得来这里接受宪法教育,接受宪法精神,遵纪守法做一个遵守宪法的人。” 留言簿上,还有不少外国观众的留言。经过翻译,记者看到,Sulwen Ma说:“直到今天我才了解到我经常造访的这座城市竟然是中国历史如此重要的一部分,我甚至能够看到当年的历史场景,了解到毛泽东主席当年起草宪法的灵感来源,这是一次让人谦卑的经历。我以前从未学习过其他国家的宪法。” 每年的9月5日是“杭州国际日”,杭州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敞开怀抱。陈列馆不断适应国际化趋势,已经连续3届成为“杭州国际日”活动观摩体验点,接待了来自50多个国家的观众6000多人,促进了宪法文化的国际交流,树立了法治中国的良好形象。 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明确提出,在“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基础上建设国家宪法宣传教育馆。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扛起使命担当,做好陈列馆的深化、拓展和提升文章,持续擦亮这张宪法宣传教育的“金名片”,全力把陈列馆打造成宪法资料收藏中心、宪法发展历程展示中心、宪法宣传教育中心和宪法研究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