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澄桥村杨涝组的文化广场,有一个别致的六角凉亭——村民议事亭,村里村居环境改善、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大小事务都是在这里商议解决的,是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写照。 近来,这个凉亭又热闹了起来。村民们聚集在这里,和镇村两级网格员梳理村里乡村振兴还存在的短板弱项,收集群众急需解决的“急难愁盼”事。 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芜湖市委政法委推出了“做实网格化、筑牢安全网”专项行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载体,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当前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社会生活的支撑点、服务群众的立足点、构建平安和谐的关键点,必须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出发,切实把网格化基础打牢,把网格做实,把安全网织密,把服务管理贴近群众,基层治理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芜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友旺认为,做实网格化是平安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只要让网格员动起来、网格活起来,真正做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就会切实得到提升。 党建引领织就“红云”网格 “说我材料不全?这就是刁难人!”不久前,正准备下到网格里去的弋江区儒林西苑网格员崔依婷,经过社区办事大厅听到有人小声嘀咕了一句。她定睛一看,是一位她认识的社区老人。 “您不用急,我来帮您看看。”崔依婷走到老人身旁,拿起老人的材料仔细翻看了一遍。 “您确实少带了一份材料,不过不用急,您先回家准备,我迟点过去取,您也不用再跑一趟了。”崔依婷的话让老人的脸色“由阴转晴”。 在芜湖,从2015年开始,全市按照社区建党委、小区建支部、片区成立党小组、楼栋划分责任区的思路,开展网格党建“织网计划”,构建党建“红云”四级网格,形成网格工作责任链条。目前,全市有21040名党员志愿者认领“红云”网格责任区19480个,他们都是从威信高、口碑好、影响大的退休党员干部、业委会成员、社会组织负责人中优推优选出来的,在社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小区支部为纽带,将1031个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吸纳进入251个社区党建共建委员会,将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基层治理主体纳入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有效补强社区“微治理”力量短板,推动“红云”四级网格“一条线”拓展成为功能强大的“一张网”。 芜湖市还实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推动职能部门进网格,形成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良好氛围,切实化解群众身边的难点热点痛点问题。在芜湖“爱党建”平台开发“红云服务”版块,对社区亟需的人力物力、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等需求,采取“社区点单、党员接单”的方式,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线上认领、线下服务。 作为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芜湖市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市县乡三级党委相应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双组长制,建立起多部门参与的平安建设领导协调机制,构建了高位推进全域行动的工作格局。实施挂图作战,明确了54类、91项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8个专项组,逐一确定牵头责任单位、配合单位。瞄准试点“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期”要求,以季度为间隔列出时间计划表,确保任务不落空、责任不缺位、进度不落后。 “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治理的‘指挥棒’,只有厘清群众需求,才能解决群众最关切的问题。”荷塘社区党委书记钱萍认为,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引导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质,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当前,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芜湖以“做实网格化、筑牢安全网”专项工作为抓手,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着眼基层、重心向下、夯实基础,着力提升发现问题、化解矛盾、防控风险、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 调解纠纷网上办马上办 水清岸绿,花红柳翠,一派江南好春色。 这里是湾沚区桃园村。穿过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走进村部,“老前辈调解工作室”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调解室里,5位老前辈调解员之一的陶登根是一位老支书,刚调解成功一对母女因鱼塘归属问题发生的矛盾,显得很轻松。 “用百姓的法儿,平百姓的事儿,就是土洋结合,小道理得说,大道理也得讲。”陶登根调解矛盾纠纷很有一套。 “春风十里,不如和谐邻里。别小看这个老前辈调解室,远近可都很有名,桃园村被戏称为桃花源,这些‘和事佬’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桃园村党支部书记梁友文说。 多年来,这几位老前辈调解员不仅是桃园村基层治理的润滑剂,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文明乡风。在很多村民眼中,5位老人就是文明的标杆,在他们的引导下,移风易俗也成了村里的新时尚:红白喜事攀比的少了,逢年过节赌博的陋习没了,就连出人情随份子也都不超过200元。2020年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 同样入选全国性优秀典型案例的,还有“芜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在线系统——解纷芜优”,在“2020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创新案例及论文征集活动”中,入选智慧治理十大解决方案。 芜湖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周晓梅介绍说,“解纷芜优”由芜湖市委政法委牵头研发,聚焦解决市域社会治理突出问题,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建设,实行矛盾化解“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平台基于“以纠纷预防为主、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为中心轴线,将司法部门、行政部门、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各方调解资源汇集到一起,通过在线咨询、在线评估,向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在线诉讼层层递进,解决用户法律问题,使矛盾纠纷通过在线漏斗不断过滤和分流,最大限度减少矛盾纠纷进入诉讼程序。 同时,“解纷芜优”为基层调解组织及时高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了便利,缓解了民事纠纷调解压力,为预防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提供了保障,充分发挥了基层调解组织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平台上线一年多来,进驻调解机构221家、调解员766位,线上调解案件5589件,完成智能咨询29万余次,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平台访问量、案件数量有较大增长,较好发挥了不见面调解、远程调解、线上协议等便民利民服务功能。 近年来,芜湖建立健全多元化解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处一体运行,深化“诉源、访源、警源”治理,打通纵向服务和横向协作通道,优化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机制,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载体,形成“群众若有事,就近可解决”的多元化解体系。 智慧赋能治理实用实效 孤寡老人一直是社区关注的重点人群,但是要求社区每天上门探望显然也不现实。在芜湖,一些社区为孤寡老人安装了水表监测系统,只要水表两天没有转动,系统将自动提示异常,社区工作人员就要登门查询。 这是芜湖运用大数据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例。 芜湖被称为大数据城市,自2007年开展省级社区信息化试点以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以不断升级: 2012年全面启动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工程,大力推进数据共建共享、“一站通”政务服务和网格化社会管理等,形成了在全国推广的社会治理“芜湖经验”; 2015年,以政务大数据为基础,全面推进并实现了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城区和农村、线下和线上、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四个全覆盖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2016年以来,发挥数据治理思维作用, 逐步形成具有芜湖特色的“一网、一门、一次”“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以及围绕市容管理、社会治理和市场监管等三大领域的网格化综合治理模式,大数据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逐步展开。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芜湖健全智慧赋能机制,建立实用实效的科技保障体系,在统筹推进智慧政法、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应用项目,为实现“良政善治”提供科技支撑。 芜湖打造集成化的社会治理平台,在全省率先建设上线“智慧政法”分析研判平台,对各类风险隐患作出全面展现、研判分析、分级预警。立足行业治理,保障金融秩序,创建“芜瑕·串通投标犯罪研判模型”,通过公安部经侦云系统在全国推广使用;金融巡回法庭建成上线不到两年便审结金融类案件近1.5万件。 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芜湖投资3.2亿元强力推进综治信息化工作及延伸项目“慧眼+”建设应用,在防疫防汛、长江禁捕、城市管理等领域拓展了应用场景。 “我们充分运用智慧赋能,推动服务创新,让提供不见面的信息惠民服务成为可能,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找准‘着力点’凝聚整体合力、抓住‘牛鼻子’实现重点难点突破、打好‘组合拳’确保试点措施落地见效,提供了有力支撑。”芜湖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顺俊说。
|
|
“红云”网格里的大治理
|
芜湖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
|
|
|
( 2021-05-1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
□ 本报记者 李光明
在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澄桥村杨涝组的文化广场,有一个别致的六角凉亭——村民议事亭,村里村居环境改善、道路硬化、路灯安装等大小事务都是在这里商议解决的,是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的生动写照。 近来,这个凉亭又热闹了起来。村民们聚集在这里,和镇村两级网格员梳理村里乡村振兴还存在的短板弱项,收集群众急需解决的“急难愁盼”事。 结合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芜湖市委政法委推出了“做实网格化、筑牢安全网”专项行动,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载体,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深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当前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社会生活的支撑点、服务群众的立足点、构建平安和谐的关键点,必须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出发,切实把网格化基础打牢,把网格做实,把安全网织密,把服务管理贴近群众,基层治理能力就能够得到提高。”芜湖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何友旺认为,做实网格化是平安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只要让网格员动起来、网格活起来,真正做到“人在网格走,事在网格办”,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就会切实得到提升。 党建引领织就“红云”网格 “说我材料不全?这就是刁难人!”不久前,正准备下到网格里去的弋江区儒林西苑网格员崔依婷,经过社区办事大厅听到有人小声嘀咕了一句。她定睛一看,是一位她认识的社区老人。 “您不用急,我来帮您看看。”崔依婷走到老人身旁,拿起老人的材料仔细翻看了一遍。 “您确实少带了一份材料,不过不用急,您先回家准备,我迟点过去取,您也不用再跑一趟了。”崔依婷的话让老人的脸色“由阴转晴”。 在芜湖,从2015年开始,全市按照社区建党委、小区建支部、片区成立党小组、楼栋划分责任区的思路,开展网格党建“织网计划”,构建党建“红云”四级网格,形成网格工作责任链条。目前,全市有21040名党员志愿者认领“红云”网格责任区19480个,他们都是从威信高、口碑好、影响大的退休党员干部、业委会成员、社会组织负责人中优推优选出来的,在社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以小区支部为纽带,将1031个单位的党组织负责人吸纳进入251个社区党建共建委员会,将业委会、物业公司、社会组织等基层治理主体纳入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有效补强社区“微治理”力量短板,推动“红云”四级网格“一条线”拓展成为功能强大的“一张网”。 芜湖市还实施“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改革推动职能部门进网格,形成高效的问题解决机制,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良好氛围,切实化解群众身边的难点热点痛点问题。在芜湖“爱党建”平台开发“红云服务”版块,对社区亟需的人力物力、政策宣传、便民服务等需求,采取“社区点单、党员接单”的方式,推动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在职党员线上认领、线下服务。 作为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城市,芜湖市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市县乡三级党委相应成立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实行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双组长制,建立起多部门参与的平安建设领导协调机制,构建了高位推进全域行动的工作格局。实施挂图作战,明确了54类、91项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8个专项组,逐一确定牵头责任单位、配合单位。瞄准试点“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期”要求,以季度为间隔列出时间计划表,确保任务不落空、责任不缺位、进度不落后。 “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治理的‘指挥棒’,只有厘清群众需求,才能解决群众最关切的问题。”荷塘社区党委书记钱萍认为,构建“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引导发动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以基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创新,以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提质,以基层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 当前,在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中,芜湖以“做实网格化、筑牢安全网”专项工作为抓手,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着眼基层、重心向下、夯实基础,着力提升发现问题、化解矛盾、防控风险、服务群众的能力,有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试点工作向纵深推进。 调解纠纷网上办马上办 水清岸绿,花红柳翠,一派江南好春色。 这里是湾沚区桃园村。穿过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走进村部,“老前辈调解工作室”几个大字格外醒目。调解室里,5位老前辈调解员之一的陶登根是一位老支书,刚调解成功一对母女因鱼塘归属问题发生的矛盾,显得很轻松。 “用百姓的法儿,平百姓的事儿,就是土洋结合,小道理得说,大道理也得讲。”陶登根调解矛盾纠纷很有一套。 “春风十里,不如和谐邻里。别小看这个老前辈调解室,远近可都很有名,桃园村被戏称为桃花源,这些‘和事佬’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桃园村党支部书记梁友文说。 多年来,这几位老前辈调解员不仅是桃园村基层治理的润滑剂,也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文明乡风。在很多村民眼中,5位老人就是文明的标杆,在他们的引导下,移风易俗也成了村里的新时尚:红白喜事攀比的少了,逢年过节赌博的陋习没了,就连出人情随份子也都不超过200元。2020年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的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 同样入选全国性优秀典型案例的,还有“芜湖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在线系统——解纷芜优”,在“2020全国政法智能化建设创新案例及论文征集活动”中,入选智慧治理十大解决方案。 芜湖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周晓梅介绍说,“解纷芜优”由芜湖市委政法委牵头研发,聚焦解决市域社会治理突出问题,积极推进矛盾纠纷在线调解平台建设,实行矛盾化解“网上办、马上办、一次办”。平台基于“以纠纷预防为主、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为中心轴线,将司法部门、行政部门、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各方调解资源汇集到一起,通过在线咨询、在线评估,向在线调解、在线仲裁、在线诉讼层层递进,解决用户法律问题,使矛盾纠纷通过在线漏斗不断过滤和分流,最大限度减少矛盾纠纷进入诉讼程序。 同时,“解纷芜优”为基层调解组织及时高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提供了便利,缓解了民事纠纷调解压力,为预防群体性事件、“民转刑”案件提供了保障,充分发挥了基层调解组织在排查化解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平台上线一年多来,进驻调解机构221家、调解员766位,线上调解案件5589件,完成智能咨询29万余次,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平台访问量、案件数量有较大增长,较好发挥了不见面调解、远程调解、线上协议等便民利民服务功能。 近年来,芜湖建立健全多元化解机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进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信访调处一体运行,深化“诉源、访源、警源”治理,打通纵向服务和横向协作通道,优化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服务机制,以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为载体,形成“群众若有事,就近可解决”的多元化解体系。 智慧赋能治理实用实效 孤寡老人一直是社区关注的重点人群,但是要求社区每天上门探望显然也不现实。在芜湖,一些社区为孤寡老人安装了水表监测系统,只要水表两天没有转动,系统将自动提示异常,社区工作人员就要登门查询。 这是芜湖运用大数据赋能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实例。 芜湖被称为大数据城市,自2007年开展省级社区信息化试点以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得以不断升级: 2012年全面启动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工程,大力推进数据共建共享、“一站通”政务服务和网格化社会管理等,形成了在全国推广的社会治理“芜湖经验”; 2015年,以政务大数据为基础,全面推进并实现了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城区和农村、线下和线上、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四个全覆盖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2016年以来,发挥数据治理思维作用, 逐步形成具有芜湖特色的“一网、一门、一次”“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以及围绕市容管理、社会治理和市场监管等三大领域的网格化综合治理模式,大数据产业发展路径的探索逐步展开。 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芜湖健全智慧赋能机制,建立实用实效的科技保障体系,在统筹推进智慧政法、智慧法院、智慧检务、智慧警务、智慧司法等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了一批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应用项目,为实现“良政善治”提供科技支撑。 芜湖打造集成化的社会治理平台,在全省率先建设上线“智慧政法”分析研判平台,对各类风险隐患作出全面展现、研判分析、分级预警。立足行业治理,保障金融秩序,创建“芜瑕·串通投标犯罪研判模型”,通过公安部经侦云系统在全国推广使用;金融巡回法庭建成上线不到两年便审结金融类案件近1.5万件。 在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上,芜湖投资3.2亿元强力推进综治信息化工作及延伸项目“慧眼+”建设应用,在防疫防汛、长江禁捕、城市管理等领域拓展了应用场景。 “我们充分运用智慧赋能,推动服务创新,让提供不见面的信息惠民服务成为可能,为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找准‘着力点’凝聚整体合力、抓住‘牛鼻子’实现重点难点突破、打好‘组合拳’确保试点措施落地见效,提供了有力支撑。”芜湖市委政法委副书记顺俊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