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人大视窗
13 7/13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以法治引领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 河南基层人大代表激活乡村振兴活力
· 以立法促进制度集成创新

河南基层人大代表激活乡村振兴活力

( 2021-05-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一颗颗发红透亮的樱桃挂满枝头,一张张充满希望的笑脸映红了樱桃林……4月28日,站在河南省新安县磁涧镇礼河村樱桃沟入口处,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卫星感慨地对《法治日报》记者说:“这个昔日贫困村有个优秀的村党支部书记张三!他当选省人大代表后,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与社会各界联系广的优势,邀请农业系统的代表到村里帮助寻找致富项目,最终确定种植大粒樱桃,2018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
  礼河村地处丘陵地带,因受地理条件限制,2012年被列为省级贫困村,目前樱桃种植面积已超过3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樱桃村、富裕村。张三兴奋地说:“今年全村樱桃种植收入预计能突破2300万元!”
  礼河村的成功,带动更多的村子走上了乡村振兴转型发展的道路。仓头镇张村党支部书记郭天福说:“我们村干部经常和张三代表交流互动,我们村结合村情开始连片栽种草莓、樱桃、桃、梨、红薯等,并修建高标准粮田,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1.5万元。”
  看着贫困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在新安县带队调研基层人大代表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工作的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高欣说:“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与群众联系广、在群众中有威信,切实发挥他们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带头作用,对于全面激活乡村振兴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发展推动者
  4月28日下午,48岁的礼河村村民刘爱群正在自家樱桃地摘樱桃。她乐呵呵地说:“从4月25日开始到5月底,家里五六亩地的樱桃进入采摘期,收樱桃、卖樱桃,是俺一家人最忙碌的日子,却也是最有收获的日子。”
  在她看来,张三作为人大代表,总能解决群众遇到的难题,种植什么样的品种,他能请来农科院的专家,销售遇到难题,他能请来外地客商前来收购。自从开始种植樱桃,她家从贫困户变成了富裕户,盖了新房买了车,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前些年村干部号召种樱桃,有些人不敢种,怕赔。张三说,我种的比你们面积大,要赔,我的损失比你们都大。”72岁的高文俊说,外地有不少村民看礼河村靠种植樱桃脱了贫致了富,就找张三请教种植技术,他就派有种植经验的村民去帮扶。
  像张三这样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已成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推动者。
  李卫星说,正在兴建的天兴生态园项目占地5500亩,涉及礼河、掌礼、柴湾、龙渠4个村,计划投资26亿元,是以种植大粒樱桃为主导的一二三产相融合的综合性园区。该园区采用绿色种植技术,定期增施羊粪、饼肥、菌肥,采用农业、物理、生物、人工综合防治病虫害措施,浇深井水,实施富硒生产技术,樱桃、石榴、葡萄三大水果获国家绿色认证,达到富硒标准,年产富硒水果100万公斤以上,三产服务年接待休闲观光游客10万余人次,年产值3000万元,是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园区。
  新安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聿亭说,该园区采取多种形式带动扶贫,实现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
基层社会治理探索者
  “河边吃水却靠天,临街赶集走半天。姑娘不嫁本村汉,光棍懒汉满山转”的顺口溜,让20年前的栾川县潭头镇拨云岭村民难以释怀。
  拨云岭村三面环山、坡陡水急,那时,村民出门没有桥,也没有路。1999年,杨来法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决定带领乡亲们迈出摆脱贫困的第一步——修路架桥。他们背着干粮,扛着锤子、铁锹在陡峭的石山上埋头苦干,一天、两天……手磨出了血泡,脚被石头砸伤,大家无怨无悔,因为心里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再让子孙后代世代穷下去,让人瞧不起。
  如今,村里架起了桥,修通了路,立足生态资源优势着力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乡村旅游,形成“林木山间长,林间蜜蜂飞,林下牡丹开,土鸡花间养”的立体种植、养殖循环产业模式,村里提前实现整村脱贫,先后获得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河南省传统村落、洛阳市“美丽乡村”示范村、栾川县乡村振兴典范村等称号。2018年1月,杨来法当选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富裕起来的村民更渴望有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杨来法说,有的村民因邻里纠纷打架斗殴,最后伤了和气,甚至承担法律责任,十里八乡的村民遇到烦心事总爱找他说说。
  在村务管理上,杨来法实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理财,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大会的作用,落实好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他带头参与人民调解、群防群治工作,通过建立矛盾纠纷调解机制,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积极推进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杨代表说话在理,处理事情公道,大伙儿都愿意听,化解矛盾纠纷成功率高。”2018年5月,洛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曲海滨在乡镇调研诉源治理工作时,不少人向他讲述杨来法的调解故事。“如果依托杨来法的全国人大代表威望,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纠纷化解体系,积极参与诉源治理,更方便、更快捷地化解群众纠纷,就能不断增强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他和杨来法面对面交流后,决定在潭头镇人民法庭组建“杨来法诉前调解工作室”。
  2018年6月21日,“杨来法诉前调解工作室”正式组建,至今已化解纠纷31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0%,有力地促进了乡村和谐。
乡风文明建设倡导者
  走进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映入眼帘的是白墙黛瓦的民房,墙面上绘有图文并茂的忠孝故事、法治常识,街面上干净整洁,路旁五颜六色的小花散发着清香。
  2012年,温天序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决定以发展全域旅游为抓手,依托境内景区资源优势,量身打造一个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婚纱摄影、风景写生、温泉养生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美丽乡村”。
  温天序当选洛阳市人大代表后,多次呼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群众,加快乡风文明建设。他带领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外地参观考察,深入推动移风易俗,统一管理村里卫生,提高发展乡村旅游的内涵。
  如今,村里建设了“文化墙”,设立了“好人榜”,制定了村规民约,对外来游客热情友好,诚信经营,让文明新风融入村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彰显出美好乡村乡风文明新风尚。
  村民高兴地说:“自从俺们村支书当选人大代表后,眼界更宽,见识更广,还带动周边村庄一起发展乡村旅游,大伙儿越来越有品味了。”
  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处处长胡东利说,基层人大代表在思想素质、个人品质、眼界见识方面的优势,是村民公认的“能人”,能够培育引导村民在思想观念、社会认知上得到提升,以此来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生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