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9 |
8/9 |
7
|
8
|
9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战海峰 文/图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 这是革命先烈车耀先入党后写的一首诗。1946年8月18日,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看守所的他被押赴刑场,英勇就义,用生命兑现了诗中的承诺。 3年后的1949年11月27日深夜,歌乐山阴风怒号,敌人在溃逃前夕在渣滓洞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180人殉难。而这天,距离重庆解放仅有3天! 重庆解放后,渣滓洞和一公里之外的白公馆一样,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人们凭吊先烈、追怀历史的重要场所。 清明前夕,《法治日报》记者走进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对革命先烈在狱中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情形进行了深入探访。 集体绝食抗议特务贪污伙食费 1948年5月的一天中午,渣滓洞的特务照例让伙房挑出菜饭摆在内院的放风坝子上,但任凭特务管理员一再叫喊,各牢房却毫无动静。 原来这是在胡春浦、何雪松等人的组织下,发动全体难友为抗议特务贪污伙食费而举行的绝食斗争。 渣滓洞有一个由“政治犯”推选成立的伙食委员会,这天,伙食委员张明泛得知特务没有按规定把结余拿出来为大家改善伙食,当即质问特务事务员,并要求查账。特务事务员恼羞成怒,破口大骂,还出手打他。 “政治犯”们的愤怒一下便激发到不能克制的地步。 这时,与何雪松同关楼下五室的胡春浦、萧钟鼎等研究了当时狱中斗争形势,认为正可以借此时机发动难友们进行绝食斗争,以打击特务的气焰,争取改善伙食和生活环境,还可以提高难友们的团结性和斗争性。 几个人商议后,即分头发动各牢房的难友,并商量、约定好了停止绝食的条件:一、尊重伙食委员职权,公开伙食账目,不得克扣粮食和菜金;二、糙米难吃,要把糙米碾成熟米——可由各室的人轮流打米、风净;三、不得打骂和侮辱“政治犯”;四、撤换打人的特务事务员。 渣滓洞看守所所长李磊马上将此事电话报告给了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处长徐远举。徐远举指示李磊先答应条件,来个缓兵之计,过后再暗中清查是哪些人在“捣鬼”。 这次绝食斗争就这样取得了胜利。虽然事后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派人提出几名难友去审讯,追查谁是绝食斗争的发动者,但却毫无收获,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特务事务员被撤换后,难友们开始轮流打米,大家都乐意轮到自己打米,因为拉石滚、绞风车和上斗都能活动筋骨,同时放风坝上的空气也新鲜得多。 第一次绝食斗争取得胜利后,过了几个月,狱中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集体绝食斗争。而这次绝食,则是由革命志士龙光章因患病未得到治疗病死狱中引起的。 迫使狱方开“狱中追悼会” 1948年12月15日,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新四军战士龙光章因患病未得到治疗,病死狱中。 第二天清早,龙光章被折磨致死的噩耗已经通过各“秘密联络通道”传遍全狱,难友们悲愤难抑。 为抗议狱方对“政治犯”的非人待遇,各室难友相互商议,决定发动全狱难友,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斗争。大家推选龙光章的新四军战友杨志顺(后被释放)等人为代表与李磊交涉,并提出4项条件:一、为龙光章开追悼会,设灵位,会后集体送葬;二、白布裹尸、备棺盛殓;三、改善生活条件,不许虐待政治犯;四、今后重病号一律送医院治疗。 李磊听到难友提出的这些条件,马上翻了脸,并威胁称不答应任何条件。谈判陷入僵局。 杨志顺回忆时说,谈判是敌人玩的花招,不但没有谈好,反而将我们的代表关起来了,这样导致我们全部牢房发动绝食。 接下来,敌人抬来的白米饭和蒸肉没有一个人吃。在绝食到第七天时候,敌人看到时机不妙,才又派代表去谈判,答应了3个条件,唯独不答应召开追悼会。谈判又告破裂。 后来,难友们通过绝食活动,最终迫使狱方答应难友提出的全部条件,并为龙光章开了“狱中追悼会”。 胡春浦在回忆文章《中美所见闻》中写到:追悼会场,在渣滓洞的那个小院坝上。墙壁上挂满了用草纸接起来的挽联,龙光章的灵位下面,堆满了花圈。有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乡。” “在渣滓洞看守所为龙光章召开追悼会,这是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革命志士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努力争取来的结果。”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说。 举行“春节联欢会”期盼胜利到来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捷报频传,消息传到渣滓洞看守所,难友们喜悦万分,激动不已,他们希望在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搞一次联欢活动,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胜利。 春节当天,特务们都回家或进城过节去了,只有看守黄茂才一个人值班,关押在女牢的难友杨汉秀、曾紫霞、胡其芬等大胆地向黄茂才提出上述要求。 黄茂才见上司不在,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为防万一,在大门外增加了岗哨,机枪架在高墙的铁丝网上,密切地注视着牢房内的一切动向。 春节联欢会的第一个节目是唱《国际歌》,傅伯雍在回忆文章《春节联欢会》中写到: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开始,歌声略微显得不十分整齐,后来慢慢的统一了。300个人一条心,300个难友一个愿望,它汇聚成一股不可抗拒的铁流。 第二个节目是相互赠送贺年卡以及礼物。新年礼品多是同志们的精心创作,其中有黄泥精制的围棋、象棋,还有难友余祖胜雕刻的五角星、利箭、小红心。五角星象征光明、象征胜利,表达了同志们一片赤诚。 第三个节目是张贴春联。楼下一室张贴的对联为“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横批:极乐世界”。胡春浦为楼上五室写的春联为“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横批:春回大地”。 春联贴完后,难友们来到放风坝,表演“空心筋斗”“叠罗汉”,女同志们还扭起了秧歌。 据傅伯雍回忆,叠罗汉节目是同志们为刺探敌情,有意安排的,借此侦察墙头上的电网设施。 曾紫霞在回忆文章《战斗在女牢》中写到:她们跳得那么整齐、唱得那样动情,那优美动人的样子使人决不相信她们会是女犯…… “铁窗诗社”鼓舞斗志揭露反动派丑恶 铁窗诗社,是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革命志士秘密组织起来战斗的文艺小团体。为了团结难友,鼓舞斗志,揭露监狱的黑暗,他们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相互秘密传诵,形成一个战斗集体。 1948年6月1日是“六一”大逮捕周年纪念日,刘振美创作了一首无题的七律诗,请渣滓洞的难友们斧正:“……初嫁新逢六月五,厄杨仍发一年枝;余杭入狱从无泪,坐看中天日影移。” 当天,古承铄又创作了一首新体诗《“六一”大逮捕有感》,献给狱中难友:“……只要能打开牢笼,让自由吹满天下,我将勇敢上前,毫不惧怕。” 这两首诗在狱中口口相传,深深触动了战友们的心弦,他们认为,在敌人的监禁和迫害中,应该以笔作刀枪,开辟一个对敌斗争的新战场,遂酝酿组织一个诗社。 从酝酿到诗社正式成立期间,难友们创作诗歌,或激励难友,或鼓舞士气。 1948年6月,江竹筠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难友们集体创作,由何雪松同志执笔,为她写了一首诗歌《灵魂颂》:“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1949年春节,难友们终于等来了机会。艾文宣、傅伯雍等20余人利用春节联欢会,秘密聚集在渣滓洞看守所楼上一室,宣告“铁窗诗社”诞生。 诗社成立会上,诗友们一个接一个朗读诗歌,抒发自己的人生情怀,直至“收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是“铁窗诗社”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集体活动。 “铁窗诗社”成员创作新旧体诗50多首,由于监狱特殊的环境,诗歌传递主要以口传为主,大部分诗稿在“11·27”大屠杀时被烈火烧毁,流传至今的仅剩20多首。 “铁窗诗社”的成员绝大多数在黎明前倒下了,他们很少被称为诗人,但每一位革命烈士本身就是一篇无比壮丽、伟大的诗章。
|
|
清明时节缅怀渣滓洞看守所革命先烈
|
|
|
|
( 2021-04-09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图为近日重庆市北碚区人民路小学蔡家校区的同学们正在排队参观渣滓洞看守所牢房。 |
|
□ 本报记者 战海峰 文/图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 这是革命先烈车耀先入党后写的一首诗。1946年8月18日,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看守所的他被押赴刑场,英勇就义,用生命兑现了诗中的承诺。 3年后的1949年11月27日深夜,歌乐山阴风怒号,敌人在溃逃前夕在渣滓洞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大屠杀,180人殉难。而这天,距离重庆解放仅有3天! 重庆解放后,渣滓洞和一公里之外的白公馆一样,成为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人们凭吊先烈、追怀历史的重要场所。 清明前夕,《法治日报》记者走进渣滓洞看守所旧址,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对革命先烈在狱中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情形进行了深入探访。 集体绝食抗议特务贪污伙食费 1948年5月的一天中午,渣滓洞的特务照例让伙房挑出菜饭摆在内院的放风坝子上,但任凭特务管理员一再叫喊,各牢房却毫无动静。 原来这是在胡春浦、何雪松等人的组织下,发动全体难友为抗议特务贪污伙食费而举行的绝食斗争。 渣滓洞有一个由“政治犯”推选成立的伙食委员会,这天,伙食委员张明泛得知特务没有按规定把结余拿出来为大家改善伙食,当即质问特务事务员,并要求查账。特务事务员恼羞成怒,破口大骂,还出手打他。 “政治犯”们的愤怒一下便激发到不能克制的地步。 这时,与何雪松同关楼下五室的胡春浦、萧钟鼎等研究了当时狱中斗争形势,认为正可以借此时机发动难友们进行绝食斗争,以打击特务的气焰,争取改善伙食和生活环境,还可以提高难友们的团结性和斗争性。 几个人商议后,即分头发动各牢房的难友,并商量、约定好了停止绝食的条件:一、尊重伙食委员职权,公开伙食账目,不得克扣粮食和菜金;二、糙米难吃,要把糙米碾成熟米——可由各室的人轮流打米、风净;三、不得打骂和侮辱“政治犯”;四、撤换打人的特务事务员。 渣滓洞看守所所长李磊马上将此事电话报告给了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处长徐远举。徐远举指示李磊先答应条件,来个缓兵之计,过后再暗中清查是哪些人在“捣鬼”。 这次绝食斗争就这样取得了胜利。虽然事后国民党重庆行辕二处派人提出几名难友去审讯,追查谁是绝食斗争的发动者,但却毫无收获,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特务事务员被撤换后,难友们开始轮流打米,大家都乐意轮到自己打米,因为拉石滚、绞风车和上斗都能活动筋骨,同时放风坝上的空气也新鲜得多。 第一次绝食斗争取得胜利后,过了几个月,狱中又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集体绝食斗争。而这次绝食,则是由革命志士龙光章因患病未得到治疗病死狱中引起的。 迫使狱方开“狱中追悼会” 1948年12月15日,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新四军战士龙光章因患病未得到治疗,病死狱中。 第二天清早,龙光章被折磨致死的噩耗已经通过各“秘密联络通道”传遍全狱,难友们悲愤难抑。 为抗议狱方对“政治犯”的非人待遇,各室难友相互商议,决定发动全狱难友,开展一场大规模的斗争。大家推选龙光章的新四军战友杨志顺(后被释放)等人为代表与李磊交涉,并提出4项条件:一、为龙光章开追悼会,设灵位,会后集体送葬;二、白布裹尸、备棺盛殓;三、改善生活条件,不许虐待政治犯;四、今后重病号一律送医院治疗。 李磊听到难友提出的这些条件,马上翻了脸,并威胁称不答应任何条件。谈判陷入僵局。 杨志顺回忆时说,谈判是敌人玩的花招,不但没有谈好,反而将我们的代表关起来了,这样导致我们全部牢房发动绝食。 接下来,敌人抬来的白米饭和蒸肉没有一个人吃。在绝食到第七天时候,敌人看到时机不妙,才又派代表去谈判,答应了3个条件,唯独不答应召开追悼会。谈判又告破裂。 后来,难友们通过绝食活动,最终迫使狱方答应难友提出的全部条件,并为龙光章开了“狱中追悼会”。 胡春浦在回忆文章《中美所见闻》中写到:追悼会场,在渣滓洞的那个小院坝上。墙壁上挂满了用草纸接起来的挽联,龙光章的灵位下面,堆满了花圈。有一副挽联:“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乡。” “在渣滓洞看守所为龙光章召开追悼会,这是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革命志士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努力争取来的结果。”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文博副研究馆员王浩说。 举行“春节联欢会”期盼胜利到来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捷报频传,消息传到渣滓洞看守所,难友们喜悦万分,激动不已,他们希望在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这一天搞一次联欢活动,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胜利。 春节当天,特务们都回家或进城过节去了,只有看守黄茂才一个人值班,关押在女牢的难友杨汉秀、曾紫霞、胡其芬等大胆地向黄茂才提出上述要求。 黄茂才见上司不在,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为防万一,在大门外增加了岗哨,机枪架在高墙的铁丝网上,密切地注视着牢房内的一切动向。 春节联欢会的第一个节目是唱《国际歌》,傅伯雍在回忆文章《春节联欢会》中写到: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开始,歌声略微显得不十分整齐,后来慢慢的统一了。300个人一条心,300个难友一个愿望,它汇聚成一股不可抗拒的铁流。 第二个节目是相互赠送贺年卡以及礼物。新年礼品多是同志们的精心创作,其中有黄泥精制的围棋、象棋,还有难友余祖胜雕刻的五角星、利箭、小红心。五角星象征光明、象征胜利,表达了同志们一片赤诚。 第三个节目是张贴春联。楼下一室张贴的对联为“歌乐山下悟道,渣滓洞中参禅,横批:极乐世界”。胡春浦为楼上五室写的春联为“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横批:春回大地”。 春联贴完后,难友们来到放风坝,表演“空心筋斗”“叠罗汉”,女同志们还扭起了秧歌。 据傅伯雍回忆,叠罗汉节目是同志们为刺探敌情,有意安排的,借此侦察墙头上的电网设施。 曾紫霞在回忆文章《战斗在女牢》中写到:她们跳得那么整齐、唱得那样动情,那优美动人的样子使人决不相信她们会是女犯…… “铁窗诗社”鼓舞斗志揭露反动派丑恶 铁窗诗社,是关押在渣滓洞看守所的革命志士秘密组织起来战斗的文艺小团体。为了团结难友,鼓舞斗志,揭露监狱的黑暗,他们以诗歌作为斗争的武器,相互秘密传诵,形成一个战斗集体。 1948年6月1日是“六一”大逮捕周年纪念日,刘振美创作了一首无题的七律诗,请渣滓洞的难友们斧正:“……初嫁新逢六月五,厄杨仍发一年枝;余杭入狱从无泪,坐看中天日影移。” 当天,古承铄又创作了一首新体诗《“六一”大逮捕有感》,献给狱中难友:“……只要能打开牢笼,让自由吹满天下,我将勇敢上前,毫不惧怕。” 这两首诗在狱中口口相传,深深触动了战友们的心弦,他们认为,在敌人的监禁和迫害中,应该以笔作刀枪,开辟一个对敌斗争的新战场,遂酝酿组织一个诗社。 从酝酿到诗社正式成立期间,难友们创作诗歌,或激励难友,或鼓舞士气。 1948年6月,江竹筠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难友们集体创作,由何雪松同志执笔,为她写了一首诗歌《灵魂颂》:“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亚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1949年春节,难友们终于等来了机会。艾文宣、傅伯雍等20余人利用春节联欢会,秘密聚集在渣滓洞看守所楼上一室,宣告“铁窗诗社”诞生。 诗社成立会上,诗友们一个接一个朗读诗歌,抒发自己的人生情怀,直至“收风”,才依依不舍地离去。这是“铁窗诗社”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集体活动。 “铁窗诗社”成员创作新旧体诗50多首,由于监狱特殊的环境,诗歌传递主要以口传为主,大部分诗稿在“11·27”大屠杀时被烈火烧毁,流传至今的仅剩20多首。 “铁窗诗社”的成员绝大多数在黎明前倒下了,他们很少被称为诗人,但每一位革命烈士本身就是一篇无比壮丽、伟大的诗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