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乾荣
蒙太奇是电影术语,意为“拼贴剪辑镜头”。知道吗?它是根据汉字和汉语来的。 “蒙太奇”为法语Montage的汉语音译,其由来,不是我瞎说。我翻阅了资料——有个美国汉学家叫芬诺罗萨(Fenollosa,1853-1908),他写过一本书《论中国文字作诗之工具》,由张荫麟译为中文,书名《芬诺罗萨论中国文字之优点》,其中关于汉字,芬诺罗萨盛赞其“带有影戏性质”,比之绘画与照相更能“用图达意”,反映时空的变幻。 芬诺罗萨用三个汉字“人、见、马”,举了一个生动例子。当时没有简体字,这三字中“见”和“马”是繁体“見”和“馬”——这三个字独立看,各有各的意思;把它们组合起来,就好玩啦,像一幅动态图画。芬诺罗萨说:我把脑袋伸出窗外,注视一个人,此人猝然回首凝视一物,我再看,只见这人目光聚焦在一匹马上。如此的话,我之所见—— 第一是“人”:这一撇一捺,像不像一个人张着两条腿站着? 第二是“見”:“見”的上半为“目”,就是眼睛,他的眼睛是跟着一物活动的,因为“目”下有个“儿”,是他的两条移步的腿。 第三是“馬”:此“馬”下面四点犹如它“挺四蹄而走”之状。 所以,由于“人見馬”的图像性,则这三个字连起来看,像不像三个独立镜头的组合?这一组剪辑拼贴的镜头,“用图达意”,不仅能唤起人思想中的影像,而且这影像特别实在和十分生动,即如香港语言学家安子介所说,“汉字能唤起人的联想”。这是美丽的、表里相谐的汉字汉语所独有的特点,其他任何语文,什么蝌蚪文、豆芽文……均弗能望其项背。 当代语言学家叶维廉说:“中国文字的这种结构,影响了苏俄导演艾森斯坦而在电影中发明了‘蒙太奇’技巧,这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于艾森斯坦为什么用法语Montage一词,我想大概是借助这个法语建筑学术语所含“构成”“装配”意思来引申的。 咱们瞧电影《红色娘子军》,琼花碰到南霸天,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她违反侦察纪律立即开枪,紧接的镜头是队长把缴下琼花的枪往桌上一拍,略去了向连长汇报的经过——动作虽然中断了,但剧情是连续的,人物关系是发展的。艾森斯坦说:“A镜头+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这就是A+B=C,即“蒙太奇”手法。 拿汉字来说,“人”“見”“馬”是三个独立镜头,但“人見馬”这个组合镜头却有了“崭新内容和概念”。 芬诺罗萨的书原名《论中国文字作诗之工具》,咱们以“诗”的意境,看看元人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把十个镜头,一个一个绕来绕去,又天然地勾连在“断肠人”身上,营造了孤清冷寂的气氛,真乃是运用“蒙太奇”的高手。 另像古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及成语如“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沉鱼落雁、古宅巷陌、翠竹红梅”等等,哪一个不是将诸多意象即“影像”活泛地串联起来,而不至于意象自身的零零散散难以致意?

|
|
蒙太奇,由汉字汉语而来
|
|
|
|
( 2021-03-2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文苑 |
|
□ 王乾荣
蒙太奇是电影术语,意为“拼贴剪辑镜头”。知道吗?它是根据汉字和汉语来的。 “蒙太奇”为法语Montage的汉语音译,其由来,不是我瞎说。我翻阅了资料——有个美国汉学家叫芬诺罗萨(Fenollosa,1853-1908),他写过一本书《论中国文字作诗之工具》,由张荫麟译为中文,书名《芬诺罗萨论中国文字之优点》,其中关于汉字,芬诺罗萨盛赞其“带有影戏性质”,比之绘画与照相更能“用图达意”,反映时空的变幻。 芬诺罗萨用三个汉字“人、见、马”,举了一个生动例子。当时没有简体字,这三字中“见”和“马”是繁体“見”和“馬”——这三个字独立看,各有各的意思;把它们组合起来,就好玩啦,像一幅动态图画。芬诺罗萨说:我把脑袋伸出窗外,注视一个人,此人猝然回首凝视一物,我再看,只见这人目光聚焦在一匹马上。如此的话,我之所见—— 第一是“人”:这一撇一捺,像不像一个人张着两条腿站着? 第二是“見”:“見”的上半为“目”,就是眼睛,他的眼睛是跟着一物活动的,因为“目”下有个“儿”,是他的两条移步的腿。 第三是“馬”:此“馬”下面四点犹如它“挺四蹄而走”之状。 所以,由于“人見馬”的图像性,则这三个字连起来看,像不像三个独立镜头的组合?这一组剪辑拼贴的镜头,“用图达意”,不仅能唤起人思想中的影像,而且这影像特别实在和十分生动,即如香港语言学家安子介所说,“汉字能唤起人的联想”。这是美丽的、表里相谐的汉字汉语所独有的特点,其他任何语文,什么蝌蚪文、豆芽文……均弗能望其项背。 当代语言学家叶维廉说:“中国文字的这种结构,影响了苏俄导演艾森斯坦而在电影中发明了‘蒙太奇’技巧,这是电影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于艾森斯坦为什么用法语Montage一词,我想大概是借助这个法语建筑学术语所含“构成”“装配”意思来引申的。 咱们瞧电影《红色娘子军》,琼花碰到南霸天,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她违反侦察纪律立即开枪,紧接的镜头是队长把缴下琼花的枪往桌上一拍,略去了向连长汇报的经过——动作虽然中断了,但剧情是连续的,人物关系是发展的。艾森斯坦说:“A镜头+B镜头,不是A和B两个镜头的简单综合,而成为C镜头的崭新内容和概念。”这就是A+B=C,即“蒙太奇”手法。 拿汉字来说,“人”“見”“馬”是三个独立镜头,但“人見馬”这个组合镜头却有了“崭新内容和概念”。 芬诺罗萨的书原名《论中国文字作诗之工具》,咱们以“诗”的意境,看看元人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把十个镜头,一个一个绕来绕去,又天然地勾连在“断肠人”身上,营造了孤清冷寂的气氛,真乃是运用“蒙太奇”的高手。 另像古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及成语如“晨钟暮鼓、青灯黄卷、沉鱼落雁、古宅巷陌、翠竹红梅”等等,哪一个不是将诸多意象即“影像”活泛地串联起来,而不至于意象自身的零零散散难以致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