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两会特刊
9 7/9 6 7 8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为“十四五”开好局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 打造综合集成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 依法保障残障学生个别化教育需求
· 任用领导干部须通过职前法律考核
· 建议将抢夺藏匿孩子列为不当行为
· 加强农村乡镇消防队伍建设
· 图片新闻

陈海仪代表关注家庭教育立法
建议将抢夺藏匿孩子列为不当行为

( 2021-03-11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两会特刊
  □ 本报记者 朱宁宁

  近年来,在婚姻家事纠纷中频繁出现未成年子女抚养、探视困局,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离婚双方在起诉到法院前就已经开始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抚养权、探视权成为一纸空文,难以实现。
  “未成年孩子在父母、家庭这种极端行为的控制影响下成长,创伤难以衡量,会直接导致未成年人出现行为、性格养成、学校表现等多方面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少年家事审判庭庭长陈海仪建议,从法律规定以及具体措施上切实预防及矫治未成年子女抚养、探视的困局。抓住家庭教育法立法的契机,将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阻拦抚养、探视行为列入家庭教育不当行为中,并对干预措施予以立法规范。
法律有原则规定但缺乏配套措施
  一直以来,如何有效预防离婚大战中的“抢孩子”大战,司法实践中由于没有相关立法指引和司法举措,导致现实中一方当事人为了让另一方痛苦难受或在财产等权益上让步,长期阻拦另一方行使抚养权、探视权的行为屡见不鲜。
  2020年广州法院审结5142件离婚纠纷案件、933件涉抚养权、探视权纠纷,其中在涉及到未成年子女抚养、探视问题的案件中,超过8成都存在父母一方或双方都有将未成年子女私自带走不让对方行使监护权等情况。
  2020年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离婚时,应当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教育、探望、财产等事宜,听取有表达意愿能力未成年人的意见。不得以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争夺抚养权。
  “虽然法律对于一方抢夺、藏匿子女的行为持明确反对态度,并且有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方抢夺、藏匿子女的行为,仍未有具体配套的法律措施以及明确的法律后果。”陈海仪说。
未成年子女身心受损难以弥补
  根据2015年至2019年广州、深圳、武汉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普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有40%的心理问题来源于父母的婚姻以及所在家庭的关系。分居、离婚、家庭关系矛盾冲突、疏离,父母关系失衡、模糊都会造成青少年出现迷失、不想学习、情绪不稳定、对家庭管教抵触等情绪困扰,并伴随出现不良行为表现。
  “未成年人的成长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和陪伴功能,一旦错过成长的关键时期,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根本无法用金钱等物质条件予以弥补,也会对青少年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创伤。”
  陈海仪讲述了一起极端案例。一个孩子从6岁开始就被改名换姓、辗转寄养在不同的家庭和寄宿学校,甚至被送到国外,长达8年未能见到自己的母亲,在法庭主持下也认为母亲狠心而拒绝见面,母子关系难以修复。
  在陈海仪看来,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探视困局,究其根本就是家庭功能不完整甚至人为被扭曲,家庭保护无法正常实现。同时,由于家庭纠纷的隐秘性,在未成年孩子无法告诉或没有有效途径进行社会帮扶、民政救助的情况下,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并无法进行事实认定、合法介入。
建议在家庭教育法中予以规范
  今年1月,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审议。陈海仪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抢夺、藏匿孩子行为的契机。
  陈海仪建议,把父母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阻拦另一方履行家庭教育的行为列入家庭教育不当之中,在家庭教育法中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分居或离异的,任何一方不得拒绝、阻拦另一方或者怠于履行家庭教育的责任,但被人民法院裁判作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或者被中止探望的除外。”同时,赋予家庭教育法进一步保护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的“牙齿”,在相关章节中增加预防并惩治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的国家保护干预措施。
  “增加上述内容可以有效地与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有关监护问题、家庭保护、防范未成年人出现不良行为等规定相衔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法对未成年人全面接受家庭教育的规范力度。”陈海仪说。
多举措预防矫治抚养探视困局
  在陈海仪看来,彻底预防和矫治未成年子女抚养、探视困局,需要多措并举。
  今年1月1日起,伴随民法典正式施行,有关离婚冷静期的规定开始生效。陈海仪建议,民政部门对于申请协议离婚的夫妻,在冷静期内应给予相应的提示告知。有未成年子女的离婚夫妻,必须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方式、抚养费用、教育方式、探视安排等作出明确的约定,并且作为民政部门冷静期内重点考量并重点调解的内容,以避免离婚后因孩子抚养、探视产生一系列纠纷,影响未成年子女的健康成长。
  她同时建议,法院探索构建在离婚纠纷中视情节先行判决身份关系的诉讼措施。对在诉讼中已经出现家庭暴力、出轨、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严重影响家庭关系的情节,可探索对夫妻双方身份关系解除及抚养权、探视权部分予以先行判决。进一步保障妇女儿童以及弱势一方的合法权益,让未成年子女得到更稳定的抚养环境,最大限度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
  此外,陈海仪建议,还应加强预防教育与和谐家风宣传,全面倡导家事纠纷协商解决的良好氛围。相关主管部门应在家庭教育工作宣传当中倡导家事纠纷协商化解机制,定期公布负面警示案例,让公众明确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家庭教育不当行为的法律后果以及孩子可能会面临的不利成长因素。媒体也可以在婚恋综艺节目中进行专业指引,帮助家长形成理智良好的家庭教育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