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3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两会特刊
13 6/13 5 6 7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加强数据产权立法
· 推进网络医疗建设提升诊疗效率
· 加快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 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数字农业势在必行
· 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
· 职业痛点
· 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 两会融

霍学喜委员呼吁打通“田间地头直达餐桌”堵点
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数字农业势在必行

( 2021-03-10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两会特刊
  □ 本报记者 张维

  “数字农业在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等问题方面成效显著,但数字农业改造及发展面临瓶颈。建议政府启动懂电商会农业的新农人培养计划、打通‘田间地头直达餐桌’的关键堵点、重视区域公共品牌和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全国政协委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部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霍学喜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十三五”以来,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由2014年的180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9万亿元。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和决战脱贫攻坚的双重背景下,电商网络直播以“线上引流+实体消费”的新模式蓬勃发展,用户规模达3.88亿,网络直播成为农产品销售重要渠道,带动了农民收入增长,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成为新“农活”。
  霍学喜认为,数字农业的确是解决农户“销售难”问题的有效途径。发展数字农业的实质是构建数字技术支撑的农业经营体系,促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环节融合,实现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短链化和农业产业治理结构扁平化。“短链化提高了交易效益,扁平化减少了管理层级,降低了治理成本。”
  数字农业也具有改造传统农业的优势。一是电商平台提供生产与消费智能匹配方案,推动农户直接对接消费者,解决市场分割与信息不对称等难题;二是及时将需求变化传递到生产端,推动发展订单农业,减少生产盲目性;三是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在降低农业成本、提升品质和产量、稳定供求关系方面具有优势。
  不过,在霍学喜看来,目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存在瓶颈:通过互联网上行的农产品规模偏小,以低效的线下批发、零售渠道为主。其中原因主要在于农业主体以小农户为主,产业化程度低,价值链短、附加值低,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缺乏自主销售能力;新农商人才匮乏,甚至在优势特色产区也缺少“产地直发”式人才;农业专用物流体系滞后,田间地头和关键节点的冷库仓储、冷链物流不足,而且西部地区物流成本更高。
  为此,霍学喜提议:重视支撑电商平台与科教机构协同,启动培养既懂电商又懂农业的新农人计划。以新农人为关键,联合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主体,对农户的供应体系进行标准化整合。重视发展规范、高效的合作社,扩大其规模和竞争力。
  重视产地冷库仓储建设,指导新型电商平台整合优化农产品专用物流体系,激发规模效应和模式创新,持续降低物流成本,解决“田间地头直达餐桌”的关键堵点。
  重视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和保护,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程度。重视发挥新型电商在区域品牌建设中的作用,有效放大品牌效应,激发消费者潜在需求,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依托“农产品出村进城”项目,选择优势农产品区域和新型经营主体,建立全国数字农业示范基地,按照销售数字化带动生产数字化路径,推动精细化、标准化生产;健全溯源体系,探索畅通订单农业、合作农业、远程农业等模式,提升农业效率与产品质量,打造中国“数字生产”农业高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