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2月0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3上一篇  4下一篇  
返回本版列表    点击率:  字体: 放大  默认  缩小  
要闻
9 1/9 ****处理标记:[Page]时,数据源为空。 **** 1 2 > >|
PDF版
本版面文章
· 人工智能辅助办案有效防范冤假错案
· 关于涉疆问题的谎言与事实真相
· 打通“最后一公里”打造“服务便利店”
· 不能让智能技术给老年人添堵
· 征求对最高检工作报告稿的意见建议
· 坚持从政治上认识和抓好法学会全面从严治党为更好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重大职责和光荣使命提供有力保证
· 死缓二审案件一律开庭审理
· “俞书记来我们村后,村里变化太大了!”
· 网络暗语“品茶”指的是啥
· 追究“关键少数”人责任成亮点
· 一切以游客为中心

不能让智能技术给老年人添堵

( 2021-02-0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要闻
  □ 凌锋

  健康码是疫情防控期间个人出行的重要电子凭证,但健康码主要通过手机生成,这对不熟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挑战。据媒体报道,这个问题已受到多地的重视,并着力解决,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推出老年人刷身份证核验健康码服务,手机不再是必须项,这大大方便了疫情防控下老年人出行、就医等日常活动。
  把健康码融入人人都有的身份证,既消除了使用智能手机的不便,又没有新增其他介质或载体,还具有普遍的适应性,这种集成化的方式巧妙而有效。联系有关政策来看,去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要求不得将健康码作为人员通行的唯一凭证,对老年人等群体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件登记、持纸质证明通行等替代措施。“身份证+健康码”消除了手动登记和打印纸质证明的环节,进一步降低了老年人的负担,可以说是更加精细化、人性化地落实了国家政策。
  健康码多样化使用只是公共服务适老化改造的内容之一。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领域的技术运用在适老化方面,还存在偏差。就在近日,《光明日报》刊文讲述了北京大学一名教授93岁高龄的父亲在银行的经历:为了核验身份,老人被家人送到银行,在所谓的智能终端面前颤颤巍巍地接受人脸识别,多次未果后,银行经理才同意去柜台窗口办理有关业务。银行的做法让人难以理解,人都到现场了,其他身份证明不能核验吗?如果人脸识别如此重要,为什么不能远程识别验证?无论如何,技术应该是用来解决痛点而不是制造难点的。类似的事例说明,全社会范围内的适老化改造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我们每个人都终将老去,适老化改造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老年人权益,技术要添彩,不能添堵。期待各地各部门都能参考“身份证+健康码”的做法,围绕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充分发挥技术优势,通过科技创新让老年人在数字社会中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