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视窗 |
13 |
5/13 |
4
|
5
|
6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湖北武汉已经进入“封城”时期。 2020年1月底,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杨震收到了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求助信息,“核酸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还不够,可否借助CT影像技术提高病例筛查效率?” 杨震和团队骨干李海波教授等在和一些医务人员沟通后了解到,武汉的疫情比他想象的更加严重。在医疗资源非常紧张的武汉,怎样才能快速筛查疑似和确诊病例,成为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于是,杨震立刻组织团队进行研究试验。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杨震及其团队在仔细研究之后认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肺部CT影像诊断技术,来更加有效地筛查新冠肺炎病例。 2020年2月初,杨震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提交了“用人工智能赋能CT使其成为万人级疑似病人筛选的利器”的建议。 很快,他的建议交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办理,迅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落实。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智能CT影像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为疫情防控提供支撑。 面临抗疫一线急迫需求 杨震收到医务人员求助信息的时候,正是武汉抗疫的关键时刻。在和医务人员沟通后,杨震了解到,“封城”之后的武汉,由于通过核酸检测的常规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出结果,在病例筛查环节面临很大的压力。 更让杨震感到忧虑的是,除了武汉这个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一些中心城市也面临巨大的疫情防控压力,“春节假期过后,各大中心城市陆续迎来返程客流,这些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 对于各地而言,如何在几周之内对与新冠肺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有效早期筛选和隔离,是疫情防控工作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当时,核酸检测技术还未达到现在的水平,还不能用于大规模人群的有效早期筛选。 杨震说,当时的核酸检测量和准确性都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检测早期患者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让“假阴性”患者回到家中,假如回家隔离不好,一旦造成社区传播,那就有可能把输入性病例转化成本土病例,一旦控制不住扩散开来,那就容易出现第二个武汉。“假阴性”患者的漏诊,无疑会给其家人和社会带来巨大风险。 在当时已经发布的几版诊疗方案中,CT影像学检查一直是诊断标准之一,在有效甄别早期病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一线应用中,尽管其有着扫描时间短、检查时间短的优势,但需要通过专家阅片进行判断,大量CT片存在阅片时间长、消毒时间长的弊端,成为限制其发挥作用的一个瓶颈。 对于当时的疫情防控而言,快速诊断是当务之急。让准确度高的CT影像技术“扬长避短”,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个重任,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杨震说。 研究试验提出可行方案 杨震及其团队在经过仔细研究、多次试验后发现,采用人工智能来帮助影像科医生减少读片时间和工作量,是一种可行的技术。 “具体讲,就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医学影像的深度学习,由机器自动识别CT影像肺部特征来确定是否感染新冠病毒。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用人工智能取代医生,而是用AI辅助医生使读片筛查效率变快,准确度提高。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人工智能赋能的CT,成为万人级疑似病人筛选的利器。”杨震说。 随后,杨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提交建议,从医疗有效、技术、系统大规模上线、时间等角度论证了可行性。 杨震的这件建议,很快交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办理。在收到建议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即和杨震进行了沟通,并组织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讨论这一方案的可行性。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杨震的建议进行了答复。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仍处在关键时期,全球疫情有蔓延趋势,智能CT影像技术有望提供更高效的诊断支撑手段。长期看,以智能CT影像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将在提高医疗诊断效率和可靠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适时考虑将智能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等新技术纳入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未雨绸缪做好技术储备。”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回复中说。 及时沟通推动建议落地 自收到杨震的建议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便及时与承办单位沟通,追踪建议办理后续进展情况。对于建议从提出转化为疫情防控措施的速度,联络局有着深切感受。 联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承办单位自收到建议后,便迅速组织有关研究机构、企业和专家加快推动智能CT影像技术产品创新应用,加快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支持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截至2020年9月,已完成4家企业的肺炎AI产品准入测试,各家企业的肺部CT影像诊断技术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建议办理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承办单位一直与杨震保持联系。多次就一些意见建议进行沟通,详细听取他的意见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高技术处王正介绍说,在沟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即把建议中好的做法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发展中,组织了一些企业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的攻关,攻克智能CT辅助诊断的技术,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 “承办单位办理态度认真负责,同代表沟通、听取意见,答复实事求是、明确具体。”在代表建议办理和答复征求意见表上,杨震郑重地写下了“很满意”三个字。 提出议案建议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基本的、最主要的方式。代表们的建议,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在国家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把基层和抗疫一线的呼声反映给政府,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出一份力,是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杨震说。

|
全国人大代表杨震:
|
以专业建议为疫情防控提供支撑
|
|
|
|
( 2021-02-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人大视窗 |
|
□ 本报记者 蒲晓磊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湖北武汉已经进入“封城”时期。 2020年1月底,全国人大代表、南京邮电大学原校长杨震收到了抗疫一线医务人员的求助信息,“核酸检测的速度和准确性还不够,可否借助CT影像技术提高病例筛查效率?” 杨震和团队骨干李海波教授等在和一些医务人员沟通后了解到,武汉的疫情比他想象的更加严重。在医疗资源非常紧张的武汉,怎样才能快速筛查疑似和确诊病例,成为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 于是,杨震立刻组织团队进行研究试验。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究的杨震及其团队在仔细研究之后认为,可以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肺部CT影像诊断技术,来更加有效地筛查新冠肺炎病例。 2020年2月初,杨震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提交了“用人工智能赋能CT使其成为万人级疑似病人筛选的利器”的建议。 很快,他的建议交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办理,迅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得到落实。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智能CT影像技术协同攻关和应用,为疫情防控提供支撑。 面临抗疫一线急迫需求 杨震收到医务人员求助信息的时候,正是武汉抗疫的关键时刻。在和医务人员沟通后,杨震了解到,“封城”之后的武汉,由于通过核酸检测的常规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出结果,在病例筛查环节面临很大的压力。 更让杨震感到忧虑的是,除了武汉这个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战场,一些中心城市也面临巨大的疫情防控压力,“春节假期过后,各大中心城市陆续迎来返程客流,这些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因此承受了巨大压力”。 对于各地而言,如何在几周之内对与新冠肺炎患者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群进行有效早期筛选和隔离,是疫情防控工作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当时,核酸检测技术还未达到现在的水平,还不能用于大规模人群的有效早期筛选。 杨震说,当时的核酸检测量和准确性都存在不足,尤其是在检测早期患者这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让“假阴性”患者回到家中,假如回家隔离不好,一旦造成社区传播,那就有可能把输入性病例转化成本土病例,一旦控制不住扩散开来,那就容易出现第二个武汉。“假阴性”患者的漏诊,无疑会给其家人和社会带来巨大风险。 在当时已经发布的几版诊疗方案中,CT影像学检查一直是诊断标准之一,在有效甄别早期病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一线应用中,尽管其有着扫描时间短、检查时间短的优势,但需要通过专家阅片进行判断,大量CT片存在阅片时间长、消毒时间长的弊端,成为限制其发挥作用的一个瓶颈。 对于当时的疫情防控而言,快速诊断是当务之急。让准确度高的CT影像技术“扬长避短”,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我们必须承担起这个重任,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杨震说。 研究试验提出可行方案 杨震及其团队在经过仔细研究、多次试验后发现,采用人工智能来帮助影像科医生减少读片时间和工作量,是一种可行的技术。 “具体讲,就是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医学影像的深度学习,由机器自动识别CT影像肺部特征来确定是否感染新冠病毒。需要强调的是,这不是用人工智能取代医生,而是用AI辅助医生使读片筛查效率变快,准确度提高。通过这一方法,可以让人工智能赋能的CT,成为万人级疑似病人筛选的利器。”杨震说。 随后,杨震向全国人大常委会相关部门提交建议,从医疗有效、技术、系统大规模上线、时间等角度论证了可行性。 杨震的这件建议,很快交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部门办理。在收到建议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即和杨震进行了沟通,并组织专家学者召开座谈会,讨论这一方案的可行性。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对杨震的建议进行了答复。 “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仍处在关键时期,全球疫情有蔓延趋势,智能CT影像技术有望提供更高效的诊断支撑手段。长期看,以智能CT影像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系统,将在提高医疗诊断效率和可靠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适时考虑将智能医疗影像辅助诊断等新技术纳入我国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未雨绸缪做好技术储备。”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回复中说。 及时沟通推动建议落地 自收到杨震的建议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便及时与承办单位沟通,追踪建议办理后续进展情况。对于建议从提出转化为疫情防控措施的速度,联络局有着深切感受。 联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承办单位自收到建议后,便迅速组织有关研究机构、企业和专家加快推动智能CT影像技术产品创新应用,加快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支持新技术新产品落地应用。截至2020年9月,已完成4家企业的肺炎AI产品准入测试,各家企业的肺部CT影像诊断技术产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在建议办理过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承办单位一直与杨震保持联系。多次就一些意见建议进行沟通,详细听取他的意见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高技术处王正介绍说,在沟通期间,工业和信息化部即把建议中好的做法落实到具体的产业发展中,组织了一些企业进行相关科研项目的攻关,攻克智能CT辅助诊断的技术,取得了一些很好的效果。 “承办单位办理态度认真负责,同代表沟通、听取意见,答复实事求是、明确具体。”在代表建议办理和答复征求意见表上,杨震郑重地写下了“很满意”三个字。 提出议案建议是人大代表依法履职基本的、最主要的方式。代表们的建议,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智慧,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 “在国家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把基层和抗疫一线的呼声反映给政府,用自己的专业能力为疫情防控工作出一份力,是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杨震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