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 |
13 |
2/13 |
1
|
2
|
3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邓君
从25.8万到56.37万,5年来广东省江门市市场主体“井喷式”发展的数据,为商事制度改革交上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成绩背后,是江门市政府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为突破口,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 2020年,江门市“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简政放权的“减法” 便利营商激发市场活力 “手机操作,智能化秒批秒领!”2020年5月12日,蓬江区蛮牛餐厅负责人高泽添十分钟就领到了全国首张智能许可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自嘲为办证“小白”的高泽添直言,幸福来得太突然。 然而,在2015年前,群众办一个企业,要跑税务、公安、银行等多个部门,开办企业所提交的表格既多又复杂,要耗费不少时间。 2015年起,江门把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商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先后出台《江门市“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目录》等10多份政府或部门规范性文件,破除地域、行政和信息壁垒,推动“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及其他营商便利化改革,打破时空界限,再造审批流程。“通过多轮‘多证合一’改革,表格从60多张减少近半,如今,已经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并联审批、一天办结。”牵头江门商事改革的原江门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现已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的容新荣说。 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外贸企业活跃,涉及海关、商务、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的行政许可。从让群众享受到企业开办便利的“5证合一”,到涵盖外贸企业各项行政审批事项的“28证合一”,江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直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准入容易准营难。”原江门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现任江门市台山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郑劲龙说,目前,仅涉企审批事项就多达500余种。譬如,经营餐饮业,取得营业执照后,还需要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2017年以来,江门积极借鉴自贸区的做法,试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通过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举措,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来破解准营难题。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8月底,江门市通过上线运行的市场监督智能许可平台,受理业务11901笔,发出食品经营许可证8637张。2020年2月上线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港澳投资者安坐家中即可在江门办理商事登记,业务量占同期港澳自然人投资企业数的50%以上。 加强监管的“加法” 无事不扰却又无处不在 2020年8月27日上午10时,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蓬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第60期“一监到底”,随机抽取了一家学校食堂和一家学校供餐配送单位,开展监督执法检查。 这是江门市探索“互联网+现场直播”监管模式的一个活动。江门自2019年4月开展“你点我查”“一监到底”等网络直播执法活动以来,已吸引1500多万人次参与,实现由“少数人监管多数人”向“多数人监督少数人”转变,形成政府监管、媒体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协调运转,车子才能跑得更快更稳,也只有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才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记者了解到,江门市转变“重审批轻监管”工作习惯,架设信任桥梁,将便利留给企业,倒逼审批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试行食品药品经营许可等承诺制改革。坚持“放管结合”,推行“以管促放”防控改革风险,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模式,实现通用一个系统“全智慧”集约监管、沿用一套规则“全流程”规范监督、监管一视同仁“全领域”抽查覆盖,监管经验被全省复制推广。 江门金诚大酒店有限公司行政经理黄燕清对“双随机一公开”感触颇深。金诚大酒店集餐饮娱乐等业务于一身,是重点监管单位。“以前,十几个政府部门各自开展监管工作,有的还搞零点突击。我们总是疲于应付,配合得很累。”黄燕清说。 现在,跨部门联合检查,颠覆了传统的按片区全覆盖巡查制,进一次门能查多项事儿,降低了检查频次,最终实现最多查一次,无事不扰。 此外,该市还开发建设了“智慧监管综合管理全程一体化平台”,开展线上巡查、实时记录、数据保存、智能分析、风险预警等,有利于监管部门推进靶向式、精准化监管,做到监管无事不扰却又无处不在。 优化服务的“乘法” 网上即办家门口一次办 “没想到能够这么高效快捷办好营业执照。”港资企业、江门市茗源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巍说,得益于江门的审批制度改革,2020年2月28日,公司通过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申办营业执照,从填写资料到现场拿到营业执照只用了二十多分钟。 江门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要切实提高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就必须加强优质服务供给,摸准“堵点”、打通“痛点”,深化“一门、一窗、一次、一网”改革,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和便利度,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目前,江门已经基本实现企业群众办事网上即办、家门口一次办结的便利。 江门市通过多渠道广范围调查征集,共收集群众办事堵点痛点608条,形成堵点问题清单,并制定整改台账,实行问题清单动态管理和整改情况定期通报,倒逼各级各部门进一步优化服务渠道,完善服务设施、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能。 2020年初,一家总部在上海的跨国物流公司拟在鹤山设立分公司,找到江门南大税务师事务所代办营业执照。“得知可以网上办理,对方一直难以置信并强调,我们的法定代表人不回来真的可以吗?”该事务所总经理林定逢说。最后,该事务所在收齐资料后当天就取得了营业执照。当营业执照扫描件上传到该物流公司工作群时,群里的高管们轰动了:“原来真的有离岸服务,而且还办成了!” 据悉,在“多证合一”改革前,领取执照后开立账户需要通过人民银行审批并获得“企业开户许可证”,但是一些偏远的农村海岛没有分支机构。企业往往通过商业网点,集中一批后再送往当地人民银行,最快得要半个月时间。江门市遂依托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开发了“邑路通”App,由市场监管部门将商事登记信息直接推送给当地人民银行,减少群众奔波。 近年来,一系列“加减乘”改革“大礼包”,为江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了源头活水,让企业释放出了发展动力。2015年改革前,江门市场主体总量为25.8万户,截至2020年6月底,总数达56.37万户,翻了一番多。
记者手记 5、9、15、28,这是广东省江门市商事制度改革的密码之一。从“5证合一”到“28证合一”,见证着当地政府以法治为主线、需求为导向、信息化为支撑,不断梳理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并逐步解决的过程。而江门市场主体的高速增长,为商事制度改革交上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江门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芶晓彤说,江门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放管服”改革放在首位,致力于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在商事制度改革中,政府用法治思维管理社会,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力求做到管理无事不扰无处不在,让市场蓬勃发展。 实践中,“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切实发挥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手棋”作用,提高了审批服务效能,打造了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激发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有力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各级立法机构、政府部门修改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巩固改革法治化成果。

|
|
深化改革释放发展动力
|
从成绩溯源探访江门商事改革中的加减乘法
|
|
|
( 2021-02-02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法治 |
|
□ 本报记者 邓君
从25.8万到56.37万,5年来广东省江门市市场主体“井喷式”发展的数据,为商事制度改革交上了一份亮眼成绩单。成绩背后,是江门市政府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以“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为突破口,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 2020年,江门市“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项目成功入选首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简政放权的“减法” 便利营商激发市场活力 “手机操作,智能化秒批秒领!”2020年5月12日,蓬江区蛮牛餐厅负责人高泽添十分钟就领到了全国首张智能许可的《食品经营许可证》。自嘲为办证“小白”的高泽添直言,幸福来得太突然。 然而,在2015年前,群众办一个企业,要跑税务、公安、银行等多个部门,开办企业所提交的表格既多又复杂,要耗费不少时间。 2015年起,江门把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作为商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先后出台《江门市“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目录》等10多份政府或部门规范性文件,破除地域、行政和信息壁垒,推动“多证合一”“证照分离”及其他营商便利化改革,打破时空界限,再造审批流程。“通过多轮‘多证合一’改革,表格从60多张减少近半,如今,已经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并联审批、一天办结。”牵头江门商事改革的原江门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现已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的容新荣说。 江门素有“中国第一侨乡”的美誉,外贸企业活跃,涉及海关、商务、人民银行等多个部门的行政许可。从让群众享受到企业开办便利的“5证合一”,到涵盖外贸企业各项行政审批事项的“28证合一”,江门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直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准入容易准营难。”原江门市市场监管局局长、现任江门市台山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郑劲龙说,目前,仅涉企审批事项就多达500余种。譬如,经营餐饮业,取得营业执照后,还需要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2017年以来,江门积极借鉴自贸区的做法,试点开展“证照分离”改革,通过实行告知承诺、优化审批服务等举措,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来破解准营难题。 记者了解到,截至2020年8月底,江门市通过上线运行的市场监督智能许可平台,受理业务11901笔,发出食品经营许可证8637张。2020年2月上线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港澳投资者安坐家中即可在江门办理商事登记,业务量占同期港澳自然人投资企业数的50%以上。 加强监管的“加法” 无事不扰却又无处不在 2020年8月27日上午10时,江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蓬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第60期“一监到底”,随机抽取了一家学校食堂和一家学校供餐配送单位,开展监督执法检查。 这是江门市探索“互联网+现场直播”监管模式的一个活动。江门自2019年4月开展“你点我查”“一监到底”等网络直播执法活动以来,已吸引1500多万人次参与,实现由“少数人监管多数人”向“多数人监督少数人”转变,形成政府监管、媒体及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协调运转,车子才能跑得更快更稳,也只有做好加强监管的“加法”,把该由政府管理的事项切实管住管好,才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记者了解到,江门市转变“重审批轻监管”工作习惯,架设信任桥梁,将便利留给企业,倒逼审批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试行食品药品经营许可等承诺制改革。坚持“放管结合”,推行“以管促放”防控改革风险,在全省率先探索实施“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模式,实现通用一个系统“全智慧”集约监管、沿用一套规则“全流程”规范监督、监管一视同仁“全领域”抽查覆盖,监管经验被全省复制推广。 江门金诚大酒店有限公司行政经理黄燕清对“双随机一公开”感触颇深。金诚大酒店集餐饮娱乐等业务于一身,是重点监管单位。“以前,十几个政府部门各自开展监管工作,有的还搞零点突击。我们总是疲于应付,配合得很累。”黄燕清说。 现在,跨部门联合检查,颠覆了传统的按片区全覆盖巡查制,进一次门能查多项事儿,降低了检查频次,最终实现最多查一次,无事不扰。 此外,该市还开发建设了“智慧监管综合管理全程一体化平台”,开展线上巡查、实时记录、数据保存、智能分析、风险预警等,有利于监管部门推进靶向式、精准化监管,做到监管无事不扰却又无处不在。 优化服务的“乘法” 网上即办家门口一次办 “没想到能够这么高效快捷办好营业执照。”港资企业、江门市茗源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巍说,得益于江门的审批制度改革,2020年2月28日,公司通过商事登记智能湾区通申办营业执照,从填写资料到现场拿到营业执照只用了二十多分钟。 江门市政府深刻认识到,要切实提高市场主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就必须加强优质服务供给,摸准“堵点”、打通“痛点”,深化“一门、一窗、一次、一网”改革,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和便利度,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目前,江门已经基本实现企业群众办事网上即办、家门口一次办结的便利。 江门市通过多渠道广范围调查征集,共收集群众办事堵点痛点608条,形成堵点问题清单,并制定整改台账,实行问题清单动态管理和整改情况定期通报,倒逼各级各部门进一步优化服务渠道,完善服务设施、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能。 2020年初,一家总部在上海的跨国物流公司拟在鹤山设立分公司,找到江门南大税务师事务所代办营业执照。“得知可以网上办理,对方一直难以置信并强调,我们的法定代表人不回来真的可以吗?”该事务所总经理林定逢说。最后,该事务所在收齐资料后当天就取得了营业执照。当营业执照扫描件上传到该物流公司工作群时,群里的高管们轰动了:“原来真的有离岸服务,而且还办成了!” 据悉,在“多证合一”改革前,领取执照后开立账户需要通过人民银行审批并获得“企业开户许可证”,但是一些偏远的农村海岛没有分支机构。企业往往通过商业网点,集中一批后再送往当地人民银行,最快得要半个月时间。江门市遂依托企业信息共享机制开发了“邑路通”App,由市场监管部门将商事登记信息直接推送给当地人民银行,减少群众奔波。 近年来,一系列“加减乘”改革“大礼包”,为江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供了源头活水,让企业释放出了发展动力。2015年改革前,江门市场主体总量为25.8万户,截至2020年6月底,总数达56.37万户,翻了一番多。
记者手记 5、9、15、28,这是广东省江门市商事制度改革的密码之一。从“5证合一”到“28证合一”,见证着当地政府以法治为主线、需求为导向、信息化为支撑,不断梳理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并逐步解决的过程。而江门市场主体的高速增长,为商事制度改革交上了一份亮眼成绩单。 改革和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江门市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芶晓彤说,江门市委市政府一直把“放管服”改革放在首位,致力于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在商事制度改革中,政府用法治思维管理社会,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力求做到管理无事不扰无处不在,让市场蓬勃发展。 实践中,“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切实发挥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手棋”作用,提高了审批服务效能,打造了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激发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同时有力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促进各级立法机构、政府部门修改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巩固改革法治化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