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 |
13 |
8/13 |
7
|
8
|
9
|
>
|
>| |
|
|
PDF版 |
|
|
|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龙虾田就能发现10多斤的娃娃鱼,你说现在的环境该有多好!明年得在小龙虾养殖上下功夫,一定能卖出个好价钱。”虽是严寒时节,在河南省光山县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游文殊乡壮山村码头,仍有不少村民围在一起商量着新一年开春的打算。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2020年3月,在龙虾田与龙山湖交界水沟看到的娃娃鱼有1米多长,村民报警后,民警将其在龙山湖放生。 娃娃鱼对生活环境要求极高,一般生活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龙山湖位于光山县县城西南7公里的官渡河龙山处,周围峰峦叠翠,林木苍茫,适宜野生娃娃鱼生存。 光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超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热切期盼。在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平安光山、法治光山中,坚决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建立生态环保常态化宣传机制,让人民群众从一举一动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现在的环境是一年一个新气象,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官渡河被当地人称之为“母亲河”,是淮河一条重要支流,在光山县境内长度约48公里,流域面积919平方公里。 过去,河沿岸采砂点、养殖场、露天摊点等泛滥成灾,致使河水脏臭不堪,沿岸遍地垃圾,流域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光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途径。 自2015年起,光山县就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展开了官渡河沿岸10平方公里区域综合治理,围绕“路、桥、坝、点、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共谋划项目48个,总投资约13.6亿元。 如今的官渡河畔,已变成集生态、休闲、旅游、创业、宜居为一体,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滨水新城区。 践行环境资源审判理念 在光山县,一提起大苏山森林生态修复司法示范性基地,当地人就会感叹道:“没想到沙石裸露的地方也能绿树成荫!” 这个基地于2017年由光山县人民法院联合相关部门成立,是践行新时代环境资源审判理念的“实验田”,也成为巡回审判、法律宣传、警示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光山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负责人胡晓玮介绍说,除了传统的依法严惩涉环境资源犯罪,引入复植补种等生态修复性司法机制,既实现了对犯罪的惩罚和预防,也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有力修复,呈现多赢效果。 自大苏山森林生态修复司法示范性基地启用以来,当事人缴纳复植补种履约保证金8.1万元,根据复植补种协议补种树木41.2亩、栽植树木3048棵。基地经过短短数年时间的看管和培育,已经从沙石裸露到绿树成荫,从人迹罕至到行人不断,显示了复植补种的修复功效,也显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对绿水青山的司法保护力量。 推广生态种养脱贫致富 “现在环境这么好!是干事创业的好时机!”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法是殷棚乡凉亭村人,从小饱尝缺吃少穿的艰难。当他看到被自己以50年的期限承包的荒坡丘陵地一片荒芜时,决定种油茶,既绿化荒山野坡又能见经济效益。 光山县委、县政府用以奖代补方式对陈世法给予大力支持。他将承包土地面积扩大到两万多亩,公司取名“联兴”,就是与农民连心奔小康,带领乡亲走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康庄大道。 司马光油茶园就是油茶产业发展最好的典范。它是集油茶种植、苗木花卉培育于一体的农林示范基地,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覆盖6个村41个村民组,产值近亿元。司马光油茶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在茶园管理、油茶采摘等方面优先聘用周边贫困群众,带动就业近2000人,精准帮扶609户1831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800元,油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我最憧憬的是稻田里养鱼养虾。现在的人都讲究绿色食品,并且养鱼养虾还可以找回儿时的记忆,收入也是很可观的。”在光山县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刘正礼看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生产,既保住了粮食生产的“米袋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光山县水资源丰富,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县政府因势利导,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推动,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综合种养面积10.4万亩,年产小龙虾两万吨,已初步形成集生态养殖、初加工、生鲜物流、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光山县林木覆盖率达45.9%,各类湿地总面积达18.6万亩,区域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功能,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
|
生态立县百姓安居乐业
|
光山依托资源优势探索生态城镇发展之路
|
|
|
( 2021-01-05 ) 稿件来源: 法治日报综合 |
|
□ 本报记者 赵红旗
“龙虾田就能发现10多斤的娃娃鱼,你说现在的环境该有多好!明年得在小龙虾养殖上下功夫,一定能卖出个好价钱。”虽是严寒时节,在河南省光山县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上游文殊乡壮山村码头,仍有不少村民围在一起商量着新一年开春的打算。 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说,2020年3月,在龙虾田与龙山湖交界水沟看到的娃娃鱼有1米多长,村民报警后,民警将其在龙山湖放生。 娃娃鱼对生活环境要求极高,一般生活在水流湍急、水质清凉、水草茂盛、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河流和湖泊之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龙山湖位于光山县县城西南7公里的官渡河龙山处,周围峰峦叠翠,林木苍茫,适宜野生娃娃鱼生存。 光山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胡超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热切期盼。在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平安光山、法治光山中,坚决依法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建立生态环保常态化宣传机制,让人民群众从一举一动中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现在的环境是一年一个新气象,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官渡河被当地人称之为“母亲河”,是淮河一条重要支流,在光山县境内长度约48公里,流域面积919平方公里。 过去,河沿岸采砂点、养殖场、露天摊点等泛滥成灾,致使河水脏臭不堪,沿岸遍地垃圾,流域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光山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途径。 自2015年起,光山县就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展开了官渡河沿岸10平方公里区域综合治理,围绕“路、桥、坝、点、园”等基础设施建设共谋划项目48个,总投资约13.6亿元。 如今的官渡河畔,已变成集生态、休闲、旅游、创业、宜居为一体,具有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滨水新城区。 践行环境资源审判理念 在光山县,一提起大苏山森林生态修复司法示范性基地,当地人就会感叹道:“没想到沙石裸露的地方也能绿树成荫!” 这个基地于2017年由光山县人民法院联合相关部门成立,是践行新时代环境资源审判理念的“实验田”,也成为巡回审判、法律宣传、警示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的重要场所。 光山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环境资源审判工作负责人胡晓玮介绍说,除了传统的依法严惩涉环境资源犯罪,引入复植补种等生态修复性司法机制,既实现了对犯罪的惩罚和预防,也实现了对生态环境的有力修复,呈现多赢效果。 自大苏山森林生态修复司法示范性基地启用以来,当事人缴纳复植补种履约保证金8.1万元,根据复植补种协议补种树木41.2亩、栽植树木3048棵。基地经过短短数年时间的看管和培育,已经从沙石裸露到绿树成荫,从人迹罕至到行人不断,显示了复植补种的修复功效,也显示环境资源审判工作对绿水青山的司法保护力量。 推广生态种养脱贫致富 “现在环境这么好!是干事创业的好时机!”河南省联兴油茶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世法是殷棚乡凉亭村人,从小饱尝缺吃少穿的艰难。当他看到被自己以50年的期限承包的荒坡丘陵地一片荒芜时,决定种油茶,既绿化荒山野坡又能见经济效益。 光山县委、县政府用以奖代补方式对陈世法给予大力支持。他将承包土地面积扩大到两万多亩,公司取名“联兴”,就是与农民连心奔小康,带领乡亲走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康庄大道。 司马光油茶园就是油茶产业发展最好的典范。它是集油茶种植、苗木花卉培育于一体的农林示范基地,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覆盖6个村41个村民组,产值近亿元。司马光油茶园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在茶园管理、油茶采摘等方面优先聘用周边贫困群众,带动就业近2000人,精准帮扶609户1831名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2800元,油茶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我最憧憬的是稻田里养鱼养虾。现在的人都讲究绿色食品,并且养鱼养虾还可以找回儿时的记忆,收入也是很可观的。”在光山县青龙河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始人刘正礼看来,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有效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生产,既保住了粮食生产的“米袋子”,又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光山县水资源丰富,常年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80万亩,县政府因势利导,通过政策扶持和市场推动,大力推广“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综合种养面积10.4万亩,年产小龙虾两万吨,已初步形成集生态养殖、初加工、生鲜物流、饮食文化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光山县林木覆盖率达45.9%,各类湿地总面积达18.6万亩,区域生态系统发挥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功能,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
|
|